美德乡村建设研究--以常宁市白沙镇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21页 |
1.4.1 基本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1-24页 |
2.1.1 乡村发展 | 第21-22页 |
2.1.2 美丽乡村 | 第22-23页 |
2.1.3 美德乡村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2.2.1 发展伦理学理论 | 第24-26页 |
2.2.2 “五位一体”总布局及五大发展理念 | 第26-27页 |
2.2.3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第27-28页 |
2.2.4 乡村振兴战略 | 第28-31页 |
第3章 乡村道德发展的现状及归因 | 第31-47页 |
3.1 乡村道德发展现状调查 | 第31-42页 |
3.1.1 基于常宁市白沙镇的分析 | 第31-39页 |
3.1.2 乡村道德发展积极成效 | 第39页 |
3.1.3 乡村道德问题表现 | 第39-42页 |
3.2 原因分析 | 第42-47页 |
3.2.1 快速城镇化的冲击 | 第42-43页 |
3.2.2 功利主义的侵蚀 | 第43-44页 |
3.2.3 农民道德认知的偏差 | 第44-45页 |
3.2.4 乡村道德治理的缺失 | 第45-47页 |
第4章 乡村发展的美德之维 | 第47-61页 |
4.1 美丽乡村的伦理意蕴 | 第47-50页 |
4.1.1 美丽乡村是生态文明之美 | 第47页 |
4.1.2 美丽乡村是公德精神之美 | 第47-48页 |
4.1.3 美丽乡村是乡风文明之美 | 第48-49页 |
4.1.4 美丽乡村是时代精神之美 | 第49页 |
4.1.5 美丽乡村是血缘根脉之美 | 第49-50页 |
4.2 美德乡村建设的意义 | 第50-51页 |
4.2.1 提升村民素质的需要 | 第50-51页 |
4.2.2 构建和谐美丽乡村的需要 | 第51页 |
4.2.3 延续乡村文化的需要 | 第51页 |
4.3 美德乡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 第51-61页 |
4.3.1 培育美德农民 | 第51-55页 |
4.3.2 建构美德家庭 | 第55-57页 |
4.3.3 建设美德村落 | 第57-58页 |
4.3.4 传承文化脉络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美德乡村建设的现实路径 | 第61-71页 |
5.1 构建美德乡村运行机制 | 第61-65页 |
5.1.1 确保政府引导机能 | 第61-63页 |
5.1.2 完善社会服务、监督功能 | 第63-64页 |
5.1.3 增强个体德性效能 | 第64-65页 |
5.2 完善乡村道德治理体系 | 第65-71页 |
5.2.1 持续推进法治 | 第65-66页 |
5.2.2 以人为本德治 | 第66-67页 |
5.2.3 深化村民自治 | 第67-71页 |
结语 | 第71-7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附录 | 第77-85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