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理论视角下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模式构建研究--以花江峡谷示范区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问题缘起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1.2.1 国内喀斯特旅游研究 | 第9-14页 |
1.2.2 国外喀斯特旅游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共生理论 | 第17-20页 |
2.1 共生理论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2.2 共生理论研究领域延伸 | 第18页 |
2.3 共生理论旅游领域研究 | 第18-20页 |
3 示范区概况 | 第20-22页 |
3.1 社会经济 | 第20页 |
3.2 石漠化综合治理 | 第20-21页 |
3.3 示范区选择依据 | 第21-22页 |
4 示范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共生要素分析 | 第22-28页 |
4.1 共生单元 | 第22页 |
4.1.1 喀斯特石漠化景观单元 | 第22页 |
4.1.2 旅游共同体单元 | 第22页 |
4.2 共生模式 | 第22-26页 |
4.2.1 寄生 | 第23-24页 |
4.2.2 偏利共生 | 第24页 |
4.2.3 互利共生 | 第24-26页 |
4.3 共生环境 | 第26-28页 |
4.3.1 生态环境 | 第26页 |
4.3.2 经济环境 | 第26-27页 |
4.3.3 社会环境 | 第27页 |
4.3.4 旅游环境 | 第27-28页 |
5 示范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旅游共生模式构建 | 第28-38页 |
5.1 基本原则 | 第29-33页 |
5.1.1 治理与发展相协同 | 第29-30页 |
5.1.2 环境、经济、社会目标相统一 | 第30-31页 |
5.1.3 多主体共同参与并受益 | 第31-33页 |
5.2 模式构建 | 第33-38页 |
5.2.1 共生单元高度协同 | 第34-36页 |
5.2.2 共生环境多元和谐 | 第36-38页 |
6 结论与讨论 | 第38-39页 |
6.1 结论 | 第38页 |
6.2 讨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7页 |
致谢 | 第47-4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