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论 | 第13-18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第14页 |
第三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6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第一章 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过度防范的现实考察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过度防范的表现 | 第18-21页 |
一、寿险合同中投保人道德风险之过度防范 | 第18-19页 |
二、寿险合同中受益人道德风险之过度防范 | 第19-20页 |
三、寿险合同中被保险人道德风险之过度防范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过度防范的危害 | 第21-23页 |
一、阻碍保险法功能的发挥,不利于被保险人利益的保护 | 第21页 |
二、过度强调维护善良风俗之公益,忽视对无辜第三人私益之保护 | 第21-22页 |
三、降低投保人的投保热情,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防范限度的利益平衡 | 第23-29页 |
第一节 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防范涉及的多方利益 | 第23-24页 |
一、保险人经营利益 | 第23-24页 |
二、投保方保障利益 | 第24页 |
三、社会安宁、善良风俗等社会公益 | 第24页 |
第二节 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防范利益平衡的表现形式 | 第24-26页 |
一、寿险合同各方主体利益的合理配置和衡平 | 第24-25页 |
二、寿险合同中个人私益和社会公益的合理配置和衡平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防范利益平衡的法律控制 | 第26-29页 |
一、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防范利益平衡立法原则之确立 | 第27-28页 |
二、寿险合同中道德风险防范利益平衡司法原则之确立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投保人、受益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道德风险防范的限度 | 第29-36页 |
第一节 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条款正当性探析 | 第29-32页 |
一、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条款理论争议 | 第29-30页 |
二、道德风险防范: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条款之出发点 | 第30-31页 |
三、利益平衡:投保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条款之宗旨 | 第31-32页 |
第二节 受益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条款合理性探析 | 第32-36页 |
一、利益平衡角度:受益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时保险人不能免责 | 第33-34页 |
二、受益人故意杀害被保险人时保险人的责任承担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被保险人自杀道德风险防范的限度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寿险合同中被保险人自杀条款之理论基础演进 | 第36-38页 |
一、自杀完全除外责任论 | 第36-37页 |
二、自杀免责调和期间论 | 第37-38页 |
第二节 寿险合同自杀免责期间适用的正当性 | 第38-40页 |
一、保险人角度:防范道德风险之需要 | 第38页 |
二、被保险人角度:安定被保险人遗属生活之必要 | 第38-40页 |
第三节 寿险合同中被保险人自杀条款之“自杀”构成要件解构 | 第40-42页 |
一、“自杀”无区分故意和过失之必要 | 第40-41页 |
二、自杀条款适用例外应以被保险人自杀时的意思能力为标准 | 第41-42页 |
第四节 寿险合同复效时自杀免责期间重新起算的合理性质疑 | 第42-45页 |
一、合同复效的性质:原合同效力的延续 | 第42-43页 |
二、自杀免责期间制度之设置目的:有限度的防范道德风险 | 第43-45页 |
第五章 被保险人故意犯罪道德风险防范的限度 | 第45-51页 |
第一节 寿险合同中“故意犯罪致死不可保”之迷思破除 | 第45-48页 |
一、故意犯罪致死可保无悖保险法公共政策 | 第45-46页 |
二、故意犯罪致死可保符合保险事故偶发性原理 | 第46-47页 |
三、故意犯罪致死可保支持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遗属之保险理念 | 第47-48页 |
第二节 寿险合同中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条款之故意犯罪认定 | 第48-51页 |
一、近因原则判断被保险人犯罪行为与保险事故发生的因果关系 | 第48-49页 |
二、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认定无涉刑事责任年龄的判断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