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8-10页 |
综述 禽呼肠孤病毒非结构蛋白p17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禽呼肠孤病毒p17蛋白的核输入信号与核输出信号的鉴定 | 第16-31页 |
1.材料 | 第16-18页 |
1.1 毒株 | 第16-17页 |
1.2 细胞与质粒 | 第17页 |
1.3 抗体、试剂与耗材 | 第17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2. 方法 | 第18-23页 |
2.1 融合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载体构建 | 第18-19页 |
2.2 p17蛋白碱性氨基酸位点的突变 | 第19页 |
2.3 重组表达载体的转染与检测 | 第19-21页 |
2.4 p17蛋白核输出信号(NES)的鉴定 | 第21-23页 |
3. 结果 | 第23-29页 |
3.1 不同时间点GFP-p17在细胞中的分布 | 第23-24页 |
3.2 GFP-p17在细胞中的定位 | 第24-26页 |
3.3 p17蛋白的122和123位氨基酸突变影响其细胞定位 | 第26-27页 |
3.4 p17蛋白NES的预测 | 第27-29页 |
3.5 p17蛋白NES的鉴定 | 第29页 |
4. 讨论 | 第29-31页 |
第二章 禽呼肠孤病毒p17蛋白与诱导细胞自噬、促进病毒复制的关系 | 第31-42页 |
1. 材料 | 第32-33页 |
1.1 毒株、细胞与质粒 | 第32页 |
1.2 抗体、试剂与耗材 | 第32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2. 方法 | 第33-36页 |
2.1 重组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33页 |
2.2 p17蛋白第122和123位氨基酸的突变 | 第33-34页 |
2.3 GFP-LC3质粒转染和免疫荧光检测 | 第34页 |
2.4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第34-35页 |
2.5 病毒的感染与滴度的测定(TCID_(50)) | 第35-36页 |
3. 结果 | 第36-40页 |
3.1 p17蛋白诱导细胞自噬的发生 | 第36页 |
3.2 突变p17蛋白第122和123位氨基酸可抑制细胞自噬的发生 | 第36-39页 |
3.3 p17蛋白细胞定位的改变影响病毒的复制 | 第39-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全文总结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