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光热发电参与电力系统调峰策略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1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论文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9页
        1.2.1 光热发电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2 电力系统调峰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1页
2 光热发电运行机理及数学模型第21-38页
    2.1 光热发电分类第21-25页
        2.1.1 槽式光热发电系统第21-22页
        2.1.2 塔式光热发电系统第22-23页
        2.1.3 蝶式光热发电系统第23-24页
        2.1.4 线性菲涅尔式光热发电系统第24-25页
        2.1.5 集成式光热发电系统第25页
    2.2 光热发电系统组成第25-32页
        2.2.1 聚光集热装置第25-28页
        2.2.2 热动力发电子系统第28页
        2.2.3 蓄热子系统第28-32页
    2.3 光热发电运行机理分析第32-34页
        2.3.1 光热发电热力循环第32-34页
        2.3.2 光热发电系统运行模式第34页
    2.4 光热发电系统数学模型第34-37页
        2.4.1 光热发电系统能量流及其简化结构第34-36页
        2.4.2 光热发电系统简化数学模型第36-37页
    2.5 小结第37-38页
3 基于热电联产运行模式的光热发电调峰策略第38-53页
    3.1 光热发电热电联产运行机理及调峰能力分析第38-41页
        3.1.1 热电机组运行机制及电热特性分析第38-39页
        3.1.2 光热及热电机组联合系统电热特性分析第39-40页
        3.1.3 光热发电调峰能力分析第40-41页
    3.2 光热发电调峰策略第41-44页
        3.2.1 谷荷时段调峰策略第41-42页
        3.2.2 腰荷时段调峰策略第42-43页
        3.2.3 峰荷时段调峰策略第43-44页
    3.3 光热发电调峰优化模型第44-47页
        3.3.1 目标函数第44页
        3.3.2 光热电站不等值约束第44-45页
        3.3.3 其它机组约束第45-46页
        3.3.4 系统平衡约束第46-47页
    3.4 算例分析第47-52页
        3.4.1 基础数据分析第47-48页
        3.4.2 优化结果分析第48-49页
        3.4.3 弃风消纳机理分析第49-50页
        3.4.4 光热发电调峰效用分析第50-52页
    3.5 小结第52-53页
4 基于多时间尺度并计及需求侧响应的光热发电调峰策略第53-69页
    4.1 多时间尺度调峰策略第53-56页
        4.1.1 多时间尺度调度资源分析第53-54页
        4.1.2 多时间尺度调峰机理分析第54-56页
    4.2 多时间尺度调峰优化模型第56-61页
        4.2.1 周调峰优化模型第56-58页
        4.2.2 日前滚动调峰优化模型第58-60页
        4.2.3 日内滚动调峰优化模型第60-61页
    4.3 算例分析第61-68页
        4.3.1 模型概述及基础数据分析第61-62页
        4.3.2 周调峰结果分析第62-63页
        4.3.3 日前调峰结果分析第63-64页
        4.3.4 日内调峰结果分析第64-66页
        4.3.5 与传统调峰方法对比第66-68页
        4.3.6 光热发电调峰效用分析第68页
    4.4 小结第68-69页
结论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XGBoost算法的窃电用户行为研究
下一篇:空冷岛圆管散热器管内凝结换热特性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