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前言 | 第14-16页 |
1.2 负载型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 第16-28页 |
1.2.1 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 | 第16-19页 |
1.2.2 负载型非贵金属催化剂 | 第19-26页 |
1.2.2.1 镍基催化剂 | 第20-23页 |
1.2.2.2 钴基催化剂 | 第23-25页 |
1.2.2.3 铜基催化剂 | 第25-26页 |
1.2.3 混合型金属催化剂 | 第26-28页 |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28-30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8-2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0-36页 |
2.1 引言 | 第30页 |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0-31页 |
2.3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3页 |
2.3.1 不同浸渍方法制备的催化剂 | 第31页 |
2.3.2 不同稀土(M=La,Pr,Nd)改性催化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2.3.3 不同载体(S=SiO_2,ZSM-5,γ-Al_2O_3)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页 |
2.3.4 不同Ni前驱体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页 |
2.3.5 不同Ni、Fe、La的含量催化剂的制备 | 第32-33页 |
2.4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 | 第33页 |
2.5 催化剂的性能评价计算方法 | 第33-34页 |
2.6 催化剂的表征 | 第34-36页 |
2.6.1 BET比表面积及孔结构 | 第34页 |
2.6.2 X-射线衍射(XRD) | 第34页 |
2.6.3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34-35页 |
2.6.4 ICP-OES分析 | 第35页 |
2.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5页 |
2.6.6 透射电镜(TEM)和高倍透射电镜(HR-TEM) | 第35页 |
2.6.7 酸碱性位点的测定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浸渍方法对催化剂的性能影响 | 第36-46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不同浸渍方法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36-44页 |
3.2.1 不同浸渍方法的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36-39页 |
3.2.1.1 催化剂中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表征 | 第36-37页 |
3.2.1.2 催化剂的结构参数的表征 | 第37-38页 |
3.2.1.3 催化剂的物质结晶相表征 | 第38-39页 |
3.2.1.4 催化剂的酸碱性表征 | 第39页 |
3.2.2 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分析表征 | 第39-40页 |
3.2.3 不同水醇比对催化剂的活性影响 | 第40-41页 |
3.2.4 不同浸渍方法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41-43页 |
3.2.5 不同浸渍方法对催化剂的稳定性影响 | 第43-4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载体及稀土金属的添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6-56页 |
4.1 引言 | 第46页 |
4.2 不同稀土金属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46-51页 |
4.2.1 不同稀土金属的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46-50页 |
4.2.1.1 催化剂中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表征 | 第46-47页 |
4.2.1.2 催化剂的结构参数的表征 | 第47-48页 |
4.2.1.3 催化剂的物质结晶相表征 | 第48-49页 |
4.2.1.4 催化剂表面的Ni成分表征 | 第49-50页 |
4.2.2 不同稀土金属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4.3 不同载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4.3.1 不同载体的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51-53页 |
4.3.1.1 催化剂中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表征 | 第51页 |
4.3.1.2 催化剂的结构参数的表征 | 第51-52页 |
4.3.1.3 催化剂的物质结晶相表征 | 第52-53页 |
4.3.2 不同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五章 不同Ni前驱体及Ni、Fe、La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6-76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不同Ni前驱体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56-60页 |
5.2.1 不同Ni前驱体的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56-59页 |
5.2.1.1 催化剂中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表征 | 第56-57页 |
5.2.1.2 催化剂的结构参数的表征 | 第57-58页 |
5.2.1.3 催化剂的物质结晶相表征 | 第58-59页 |
5.2.1.4 催化剂表面的Ni成分表征 | 第59页 |
5.2.2 不同Ni前驱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59-60页 |
5.3 不同Ni、Fe、La负载量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 | 第60-69页 |
5.3.1 不同Ni、Fe、La负载量的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60-65页 |
5.3.1.1 催化剂中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表征 | 第60-62页 |
5.3.1.2 催化剂的结构参数的表征 | 第62-63页 |
5.3.1.3 催化剂的物质含量表征 | 第63-64页 |
5.3.1.4 催化剂的物质结晶相表征 | 第64-65页 |
5.3.2 不同Ni、Fe、La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5.3.2.1 不同Ni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6-67页 |
5.3.2.2 不同Fe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5.3.2.3 不同La负载量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5.4 La、Fe添加对催化性能的影响 | 第69-74页 |
5.4.1 La、Fe添加的催化剂的表征分析 | 第69-73页 |
5.4.1.1 催化剂中活性金属与载体之间相互作用表征 | 第69-70页 |
5.4.1.2 催化剂的结构参数的表征 | 第70页 |
5.4.1.3 催化剂的物质结晶相表征 | 第70-71页 |
5.4.1.4 催化剂表面的Ni成分表征 | 第71-72页 |
5.4.1.5 催化剂的酸碱性表征 | 第72-73页 |
5.4.2 La、Fe添加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6-80页 |
6.1 结论 | 第76-78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78页 |
6.3 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90页 |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