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5页 |
方法 | 第15-21页 |
1.病例资料来源 | 第15页 |
2 一般资料 | 第15页 |
3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5-16页 |
3.1 诊断标准 | 第15页 |
3.2 纳入、排除标准 | 第15-16页 |
4 影像学分组 | 第16-17页 |
5 疼痛及功能障碍评分标准 | 第17-18页 |
6 中西医保守治疗方式 | 第18-20页 |
7 治疗周期 | 第20页 |
8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20-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32页 |
结果 | 第21-23页 |
1 病例资料筛选流程图 | 第23-24页 |
2 基线资料分析 | 第24-32页 |
2.1 患者年龄分布(表1-2) | 第24-25页 |
2.2 患者性别分布(表3) | 第25-26页 |
2.3 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表4) | 第26页 |
2.4 患者神经根沉降征分布(表5) | 第26-27页 |
2.5 神经根沉降征与CSA面积关系(表6) | 第27页 |
2.6 硬膜囊横截面积与治疗前VAS评分及ODI评分的相关性(表7) | 第27-29页 |
2.7 神经根沉降征分类法与治疗前后VAS评分、ODI评分水平(表8-9) | 第29-30页 |
2.8 中医病症诊断疗效评定(表10) | 第30-32页 |
讨论 | 第32-40页 |
1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流行病学 | 第32页 |
2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特点 | 第32-33页 |
3 对神经源性的间歇性跛行的认识 | 第33-34页 |
4 硬膜囊横截面积与神经根沉降征的关联 | 第34-36页 |
5 根沉降征产生机制 | 第36-37页 |
6 神经根沉降征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保守治疗效果的关联性 | 第37-38页 |
7 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的优势 | 第38-40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附录1: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诊断研究及中西医治疗进展 | 第46-62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2: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Score,VAS) | 第62-63页 |
附录3: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第63-67页 |
附录4: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