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科学基础理论论文--建筑空间理论论文

当代建筑中庭空间发展趋向探究

致谢第4-5页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2页
    1.3 相关文献综述第12-14页
        1.3.1 国外研究综述第12-14页
        1.3.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页
    1.4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15-17页
2 中庭空间相关概念及其历史沿革第17-29页
    2.1 中庭空间相关概念第17页
        2.1.1 关于“当代建筑”的理解第17页
        2.1.2 关于“中庭空间”的概念第17页
    2.2 中庭空间的发展历程概述第17-19页
        2.2.1 水晶宫的意义第18页
        2.2.2 赖特的传承第18页
        2.2.3 凯文罗奇和波特曼第18-19页
        2.2.4 黑川纪章及共生思想第19页
    2.3 中庭空间发展动因第19-22页
        2.3.1 来自城市的需求第20页
            2.3.1.1 城市功能复杂化第20页
            2.3.1.2 城市空间立体化第20页
        2.3.2 来自建筑的需求第20-21页
            2.3.2.1 空间功能多元化第20-21页
            2.3.2.2 空间理念开放化第21页
        2.3.3 来自使用者的需求第21-22页
            2.3.3.1 使用者对空间趣味复杂性的追求第21页
            2.3.3.2 使用者对社会交往的需求第21-22页
    2.4 中庭空间设计要素分析第22-28页
        2.4.1 中庭空间与主体建筑的位置关系第22-23页
            2.4.1.1 水平位置关系第22-23页
            2.4.1.2 竖向位置关系第23页
        2.4.2 中庭空间空间形态第23-24页
            2.4.2.1 平面空间形态第23-24页
            2.4.2.2 剖面空间形态第24页
        2.4.3 中庭空间空间界面第24-26页
            2.4.3.1 垂直界面第25页
            2.4.3.2 顶面第25-26页
            2.4.3.3 底界面第26页
        2.4.4 中庭空间内部要素第26-27页
            2.4.4.1 楼梯坡道第26页
            2.4.4.2 观光电梯、自动扶梯第26页
            2.4.4.3 天桥、平台第26-27页
            2.4.4.4 水体、山石、雕塑第27页
        2.4.5 中庭空间空间比例及尺度第27-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29页
3 当代建筑中庭空间城市化趋向第29-44页
    3.1 中庭空间城市属性第29-31页
        3.1.1 空间模糊性第29-30页
        3.1.2 空间独立性第30-31页
        3.1.3 空间渗透性第31页
    3.2 中庭空间城市化形态分析第31-37页
        3.2.1 提供城市公共空间第31-32页
        3.2.2 整合空间环境第32-35页
            3.2.2.1 整合城市空间第32-33页
            3.2.2.2 整合城市交通第33-34页
            3.2.2.3 整合城市文脉第34-35页
        3.2.3 过渡与转化第35-36页
            3.2.3.1 不同功能空间的转换枢纽第35页
            3.2.3.2 生理与心理上的过渡第35-36页
        3.2.4 平衡巨型尺度第36-37页
    3.3 中庭空间城市化设计手法第37-43页
        3.3.1 城市语言的转化第37-40页
            3.3.1.1 广场化第38-39页
            3.3.1.2 步行街化第39-40页
            3.3.1.3 对景借景第40页
        3.3.2 空间界面的处理第40-41页
            3.3.2.1 空间界面的消解第40-41页
            3.3.2.2 空间界面的连续第41页
        3.3.3 城市空间室内化第41-43页
            3.3.3.1 动态界面第42页
            3.3.3.2 视线通透第42页
            3.3.3.3 构成连续第42-43页
    3.4 本章小结第43-44页
4 当代建筑中庭空间多义化趋向第44-63页
    4.1 中庭空间多义化特质第44-45页
        4.1.1 动态化特质第44-45页
        4.1.2 复合化特质第45页
    4.2 中庭空间多义化趋向表现形式第45-53页
        4.2.1 平面功能动态化第45-49页
            4.2.1.1 空间中心地位的模糊化第46-47页
            4.2.1.2 平面空间环境的整合第47-48页
            4.2.1.3 中庭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组合第48-49页
        4.2.2 空间形态动态化第49-51页
            4.2.2.1 动态化的空间感受第49-50页
            4.2.2.2 建筑形式动态化第50-51页
        4.2.3 空间构成复合化第51-53页
            4.2.3.1 多空间的复合第51-53页
            4.2.3.2 多维度的复合第53页
    4.3 中庭空间多义化设计手法第53-62页
        4.3.1 中庭空间的平面整合手法第53-57页
            4.3.1.1 中庭空间环境整合手法第54-55页
            4.3.1.2 中庭空间功能整合手法第55-57页
        4.3.2 中庭空间的形式设计手法第57-59页
            4.3.2.1 以中庭空间来创造独特形式第57-58页
            4.3.2.2 以中庭空间来展现建构技术第58-59页
            4.3.2.3 以中庭空间来隐藏建筑主体第59页
        4.3.3 中庭空间复合化设计手法第59-62页
            4.3.3.1 空间界定模糊化第59-60页
            4.3.3.2 空间内容景观化第60-61页
            4.3.3.3 空间活动休闲化第61-62页
    4.4 本章小结第62-63页
5 当代建筑中庭空间人本化趋向第63-80页
    5.1 中庭空间人本化理念界定第63-64页
        5.1.1 多元共生第63-64页
        5.1.2 关注自然第64页
        5.1.3 可持续设计第64页
        5.1.4 对人的关心第64页
    5.2 中庭空间人本化表现形式第64-69页
        5.2.1 中庭空间中的情感构成第64-66页
            5.2.1.1 空间趣味第64-65页
            5.2.1.2 空间回忆第65页
            5.2.1.3 空间想象第65-66页
        5.2.2 中庭空间中的生态技术第66-67页
            5.2.2.1 微气候调节第66页
            5.2.2.2 边庭空间的运用第66页
            5.2.2.3 自然元素的引入第66-67页
            5.2.2.4 相关技术的兴起第67页
        5.2.3 中庭空间中的数字技术第67-69页
            5.2.3.1 计算机技术的引入第68页
            5.2.3.2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第68-69页
            5.2.3.3 网络技术的普及第69页
    5.3 中庭空间人本化设计手法第69-79页
        5.3.1 中庭空间氛围营造第69-73页
            5.3.1.1 空间形式第69-70页
            5.3.1.2 材质细部第70-71页
            5.3.1.3 自然介质第71-72页
            5.3.1.4 光影空间第72-73页
        5.3.2 中庭空间生态节能策略第73-77页
            5.3.2.1 结构及材料的选择第73页
            5.3.2.2 空间界面第73-74页
            5.3.2.3 自然元素第74-76页
            5.3.2.4 再生能源利用第76-77页
        5.3.3 中庭空间生态智能策略第77-79页
            5.3.3.1 智能化管理系统第77-78页
            5.3.3.2 智能化控制设备第78页
            5.3.3.3 智能化围护系统第78-79页
    5.4 本章小结第79-80页
6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5页
图片来源第85-87页
作者简历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建筑的语言学特征辨析—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
下一篇:再生微粉制备泡沫混凝土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