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1.人本主义 | 第9-10页 |
2.人本主义理论 | 第10页 |
3.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 | 第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0-12页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的方法与理论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1.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论文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产生的背景及理论来源 | 第14-22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14-15页 |
(二) 个人经历 | 第15-17页 |
(三) 主要理论来源 | 第17-22页 |
1.存在主义哲学对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启蒙作用 | 第17-18页 |
2.格式塔心理学构成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 | 第18页 |
3.对精神分析学和行为主义的扬弃 | 第18-20页 |
4.人性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 | 第20页 |
5.现象学方法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二、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及主要特点 | 第22-31页 |
(一) 需要层次理论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 | 第22-24页 |
1.生理需要是需求层次的起点 | 第23页 |
2.安全需要是需求层次理论的独特点 | 第23页 |
3.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需要是需求层次理论的重点 | 第23-24页 |
4.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需求层次理论的目标 | 第24页 |
(二) “人性论证明”是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实验成果 | 第24-26页 |
1.独特的人似本能是马斯洛人性论的基本范畴 | 第25页 |
2.马斯洛人性论认为挫折是致病的 | 第25页 |
3.马斯洛人性论认为得到满足是一种健康 | 第25-26页 |
4.马斯洛人性论认为人向丰满人性成长 | 第26页 |
(三) 价值论构建了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体系 | 第26-27页 |
1.自我实现和高峰体验是马斯洛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 第27页 |
2.超人本主义是马斯洛价值论的发展方向 | 第27页 |
(四)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特点 | 第27-31页 |
1.方法体系的整体性 | 第28页 |
2.具体形态的层次性 | 第28-29页 |
3.相互转变的条件性 | 第29页 |
4.内在机制的驱动性 | 第29-31页 |
三、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的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评析 | 第31-38页 |
(一) 马克思“人的全面理论” | 第31-33页 |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 | 第31-32页 |
2.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 第32页 |
3.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第32-33页 |
4.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强调教育与生产结合发展重学习社会实践 | 第33页 |
(二)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合理内核 | 第33-35页 |
1.“人本质”思想指出了人的能力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 第34-35页 |
2.“社会发展规律”强调了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 第35页 |
3.“需要”理论提出了人的全面需要的发展 | 第35页 |
(三)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内在局限 | 第35-38页 |
1.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知识来源缺乏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知识广度 | 第36页 |
2.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内容缺乏马克思人本主义理论的严谨性 | 第36页 |
3.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方法缺乏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性与科学性 | 第36-38页 |
四、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启示 | 第38-43页 |
(一)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理论价值 | 第38-40页 |
1.改变了精神分析学派的病态对象化考察模式 | 第38页 |
2.打破了行为主义学派“人与动物”等同的僵局 | 第38-39页 |
3.为大众构建了理想人格榜样 | 第39页 |
4.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 | 第39页 |
5.对人学研究的突出贡献 | 第39-40页 |
6.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对后人本主义理论的影响 | 第40页 |
(二) 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的实践启示 | 第40-43页 |
1.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对人文管理的实践启示 | 第40-41页 |
2.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对生产与教育的实践启示 | 第41页 |
3.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对社会发展的实践启示 | 第41页 |
4.马斯洛人本主义理论对反暴行动的实践启示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攻读硕士发表学术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