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微气泡曝气—好氧生物系统运行效果与污染物去除机理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9页
    1.1 引言第8页
    1.2 微气泡曝气技术第8-11页
        1.2.1 微气泡特性第8-10页
        1.2.2 微气泡产生方式第10页
        1.2.3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第10-11页
        1.2.4 国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第11页
    1.3 微气泡-好氧生物系统技术的应用第11-12页
    1.4 污水好氧生物处理技术第12-14页
        1.4.1 活性污泥法第12-13页
        1.4.2 生物膜法第13页
        1.4.3 填料的种类和特性第13-14页
    1.5 微气泡曝气下好氧生物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机理第14-16页
        1.5.1 污染物的物理去除机理第14-15页
        1.5.2 污染物的化学去除机理第15页
        1.5.3 污染物的生物去除机理第15-16页
    1.6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6-19页
        1.6.1 研究意义第16-17页
        1.6.2 主要内容第17-19页
第二章 悬浮填料在好氧生物系统中的运行性能评估第19-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19-21页
        2.1.1 实验装置第19页
        2.1.2 实验用水第19-20页
        2.1.3 实验过程第20-21页
        2.1.4 分析项目及方法第21页
    2.2 结果与讨论第21-33页
        2.2.1 COD去除性能第21-23页
        2.2.2 NH_4~+-N去除性能第23-24页
        2.2.3 TN去除性能第24-26页
        2.2.4 最佳HRT的确定第26-28页
        2.2.5 氧总传质系数K_(La)第28-30页
        2.2.6 DO浓度变化第30-31页
        2.2.7 生物膜厚度、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第31-33页
    2.3 同步硝化与反硝化(SND)机制探讨第33-37页
        2.3.1 DO对SND的影响第33-35页
        2.3.2 C/N对SND的影响第35-36页
        2.3.3 不同填料高度下氮化物浓度变化第36-37页
    2.4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仿生水草在好氧生物系统中的运行性能评估第38-51页
    3.1 实验装置第38-39页
        3.1.2 实验用水第38页
        3.1.3 实验过程第38-39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9-47页
        3.2.1 COD去除性能第39-40页
        3.2.2 氨氮去除性能第40-42页
        3.2.3 TN去除性能第42-43页
        3.2.4 最佳HRT的确定第43-45页
        3.2.5 温度对K_(La)的影响第45-46页
        3.2.6 生物膜厚度、生物量、生物活性第46-47页
    3.3 微气泡曝气-仿生水草的SND脱氮动力学研究第47-50页
    3.4 本章小节第50-51页
第四章 生物强化-微气泡曝气好氧生物系统去除含酚废水研究第51-66页
    4.1 降酚菌的培养与驯化第51页
    4.2 好氧生物系统装置启动与运行第51-52页
    4.3 含酚废水处理效果研究第52-56页
        4.3.1 COD去除效果研究第52-53页
        4.3.2 苯酚去除效果研究第53-54页
        4.3.3 总氮去除效果研究第54-56页
    4.4 含酚废水降解影响因素的优化第56-61页
        4.4.1 HRT(水力停留时间)第56-57页
        4.4.2 温度第57页
        4.4.3 pH第57-58页
        4.4.4 DO浓度第58-59页
        4.4.5 进水浓度第59-60页
        4.4.6 微气泡第60-61页
    4.5 含酚废水稳定运行效果第61-62页
    4.6 含酚废水去除机理研究第62-63页
    4.7 苯酚降解菌动力学研究第63-65页
    4.8 本章小节第65-66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5.1 主要结论第66-67页
    5.2 展望第67-68页
致谢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3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扰动对群体微囊藻营养吸收的影响及其生物学响应研究
下一篇:雾霾污染的空间效应分析--对我国284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