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理论论文

新型全反式维甲酸脂质体药物释放系统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缩略词注释表第11-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抗肿瘤药物第12-13页
        1.1.1 细胞毒药物第12页
        1.1.2 内分泌治疗药物第12页
        1.1.3 免疫治疗药物第12-13页
        1.1.4 基因治疗药物第13页
    1.2 抗肿瘤药物全反式维甲酸的简介第13-15页
        1.2.1 全反式维甲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第14页
        1.2.2 全反式维甲酸的抗白血病机理第14-15页
    1.3 全反式维甲酸纳米给药系统第15-18页
        1.3.1 全反式维甲酸纳米脂质体第15-16页
        1.3.2 全反式维甲酸聚合物胶束第16页
        1.3.3 全反式维甲酸纳米乳第16-17页
        1.3.4 全反式维甲酸药物自组装递送系统第17-18页
    1.4 本课题的立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1 立题依据第18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第二章 全反式维甲酸-磷脂偶联物脂质体的制备、理化性质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第19-40页
    2.1 前言第19-20页
    2.2 实验部分第20-26页
        2.2.1 原料与仪器第20-22页
        2.2.2 全反式维甲酸-磷脂偶联物(Di-ATRA-PC)的合成第22页
        2.2.3 Di-ATRA-PC偶联物的结构表征第22-23页
        2.2.4 Di-ATRA-PC偶联物的平衡溶解度和临界聚集浓度的测定第23页
        2.2.5 Di-ATRA-PC脂质体的制备第23-24页
        2.2.6 Di-ATRA-PC脂质体的粒径及电位测定第24页
        2.2.7 Di-ATRA-PC脂质体的普通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第24页
        2.2.8 Di-ATRA-PC脂质体的冷冻透射电子显微镜表征第24页
        2.2.9 Di-ATRA-PC脂质体的体外稳定性第24页
        2.2.10 Di-ATRA-PC脂质体的体外降解与原药释放实验第24-25页
        2.2.11 细胞培养第25页
        2.2.12 Di-ATRA-PC脂质体的细胞摄取实验第25页
        2.2.13 Di-ATRA-PC脂质体的细胞内药物释放第25页
        2.2.14 Di-ATRA-PC脂质体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25-26页
        2.2.15 Di-ATRA-PC脂质体的细胞凋亡实验第26页
        2.2.16 Di-ATRA-PC脂质体的体内血药浓度测定第26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6-38页
        2.3.1 Di-ATRA-PC偶联物的结构确证第26-28页
        2.3.2 Di-ATRA-PC偶联物的平衡溶解度和临界聚集浓度第28-30页
        2.3.3 Di-ATRA-PC脂质体的粒径及电位结果分析第30-31页
        2.3.4 Di-ATRA-PC脂质体的透射电镜扫描结果第31-32页
        2.3.5 Di-ATRA-PC脂质体的体外稳定性第32-33页
        2.3.6 Di-ATRA-PC脂质体的体外降解与原药释放第33-34页
        2.3.7 Di-ATRA-PC脂质体的细胞摄取第34-35页
        2.3.8 Di-ATRA-PC脂质体的细胞内药物释放第35-36页
        2.3.9 Di-ATRA-PC脂质体的体外细胞毒性第36页
        2.3.10 Di-ATRA-PC脂质体的细胞凋亡第36-37页
        2.3.11 体内血药浓度测定第37-38页
    2.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青蒿琥酯-磷脂偶联物脂质体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粒的制备、理化性质及生物活性研究第40-54页
    3.1 前言第40-41页
    3.2 实验部分第41-45页
        3.2.1 原料与仪器第41-42页
        3.2.2 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颗粒的制备第42-43页
        3.2.3 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颗粒粒径及Zeta电位的测定第43页
        3.2.4 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颗粒的微观形态表征第43页
        3.2.5 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颗粒的载药量、包封率的测定第43页
        3.2.6 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颗粒的体外药物释放第43页
        3.2.7 HL-60细胞的培养第43-44页
        3.2.8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第44页
        3.2.9 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能力第44页
        3.2.10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第44-45页
        3.2.1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第45页
        3.2.1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第45页
        3.2.13 体内血药浓度测定第4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5-52页
        3.3.1 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颗粒的表征第45-47页
        3.3.2 负载全反式维甲酸的纳米颗粒的体外药物释放第47-48页
        3.3.3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第48页
        3.3.4 硝基四氮唑蓝(NBT)还原实验检测细胞分化能力第48-49页
        3.3.5 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第49-50页
        3.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D11b的表达第50-51页
        3.3.7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第51页
        3.3.8 体内血药浓度测定第51-52页
    3.4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54-55页
    4.1 全文总结第54页
    4.2 展望第54-55页
致谢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3页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r/Ti-MOFs晶格缺陷调控及在氧化脱硫中的应用
下一篇:构建SnO2和Ln2Zr2O7烧绿石催化材料用于甲烷氧化偶联制乙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