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2.1.1 失地农民 | 第18-19页 |
2.1.2 失地农民就业 | 第19-20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0-24页 |
2.2.1 二元经济理论 | 第20页 |
2.2.2 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第20-21页 |
2.2.3 托达罗模型 | 第21-22页 |
2.2.4 社会排斥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前郭县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及特点 | 第24-32页 |
3.1 前郭县失地农民的就业现状 | 第25-28页 |
3.1.1 就业行业类型较为狭隘、就业状况不稳定 | 第25-26页 |
3.1.2 就业地域狭窄 | 第26页 |
3.1.3 就业渠道窄 | 第26-27页 |
3.1.4 受教育程度低,就业难度大 | 第27-28页 |
3.1.5 就业后收入水平持续增加 | 第28页 |
3.2 前郭县失地农民就业特点 | 第28-32页 |
3.2.1 就业行业层次低 | 第28-29页 |
3.2.2 青壮年劳动力就业占比大 | 第29-30页 |
3.2.3 失业人员数量大,就业率低 | 第30-31页 |
3.2.4 消费类型结构不合理,过于保守 | 第31-32页 |
第4章 前郭县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及成因 | 第32-40页 |
4.1 前郭县失地农民就业的问题分析 | 第32-35页 |
4.1.1 就业收入水平较低,压力较大 | 第32页 |
4.1.2 失地农民综合素质不高 | 第32-33页 |
4.1.3 就业观念陈旧,主动性不强 | 第33-34页 |
4.1.4 社会保障缺失 | 第34-35页 |
4.2 前郭县失地农民就业存在问题的成因 | 第35-40页 |
4.2.1 产业基础薄弱 | 第35-36页 |
4.2.2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 第36-37页 |
4.2.3 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欠缺 | 第37页 |
4.2.4 就业信息不对称 | 第37-38页 |
4.2.5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38-40页 |
第5章 国内外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 第40-48页 |
5.1 国外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 | 第40-43页 |
5.1.1 美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借鉴 | 第40-41页 |
5.1.2 日本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借鉴 | 第41-42页 |
5.1.3 英国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借鉴 | 第42-43页 |
5.2 国内地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 | 第43-44页 |
5.2.1 浙江宁波市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借鉴 | 第43页 |
5.2.2 江苏苏州解决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的经验借鉴 | 第43-44页 |
5.2.3 湖北省武汉市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经验借鉴 | 第44页 |
5.3 国内失地农民的经验对松原市前郭县的启示 | 第44-48页 |
5.3.1 加强对失地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 第44-45页 |
5.3.2 转变失地农民的就业观念 | 第45页 |
5.3.3 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的政策保障 | 第45-46页 |
5.3.4 创新征地补偿制度,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 第46-48页 |
第6章 解决前郭县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48-54页 |
6.1 加强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 | 第48页 |
6.2 加大政府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政策支持 | 第48-49页 |
6.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 第49-51页 |
6.4 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 第51-52页 |
6.5 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 | 第52-54页 |
第7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