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18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8-27页 |
2.1 概述 | 第18页 |
2.2 危险因素 | 第18-22页 |
2.2.1 传统危险因素 | 第18-20页 |
2.2.2 非传统危险因素 | 第20-21页 |
2.2.3 特有危险因素 | 第21-22页 |
2.3 发病机制 | 第22-23页 |
2.4 临床表现 | 第23-24页 |
2.5 治疗及预后 | 第24-25页 |
2.6 展望 | 第25-27页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第27-31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7-28页 |
3.1.1 入选标准 | 第27页 |
3.1.2 排除标准 | 第27-28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8-30页 |
3.2.1 一般资料 | 第28页 |
3.2.2 实验室相关化验 | 第28页 |
3.2.3 心功能测定 | 第28-29页 |
3.2.4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 第29-30页 |
3.2.5 随访情况 | 第30页 |
3.3 统计分析 | 第30-31页 |
第4章 结果 | 第31-38页 |
4.1 女性组与男性组之间的比较研究 | 第31-33页 |
4.1.1 女性组与男性组临床特征比较 | 第31-32页 |
4.1.2 女性组与男性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 第32-33页 |
4.2 女性患者之间的比较研究 | 第33-38页 |
4.2.1 女性患者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临床特征比较 | 第33-35页 |
4.2.2 女性患者冠脉发生多支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第35页 |
4.2.3 女性患者NLR、FIB、LVEF与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37页 |
4.2.4 女性患者预后情况(随访12个月) | 第37-38页 |
第5章 讨论 | 第38-4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6页 |
附录1 | 第56-57页 |
附录2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