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普通畜牧学论文--饲料论文

甘蔗渣发酵饲料中乳酸菌复合系的筛选及其发酵特征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21页
   ·甘蔗渣类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第13-14页
     ·甘蔗渣类生物质资源研究意义第13-14页
     ·甘蔗渣秆作为饲料的品质特性第14页
   ·国内外对甘蔗渣饲料研究进展第14-15页
     ·化学处理方法第15页
     ·物理处理法第15页
     ·生物处理法第15页
   ·甘蔗渣发酵饲料添加剂研究进展第15-17页
     ·甘蔗渣发酵饲第15-16页
     ·甘蔗渣发酵饲料添加剂第16页
     ·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6-17页
   ·微生物分子生态学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第17-18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第17-18页
     ·克隆文库第18页
   ·本论文研究意义及目的第18-21页
     ·充分利用现有生物质资源第18-19页
     ·具有投资少,安全,无毒,可长期保存的特点第19页
     ·为甘蔗渣饲料化发酵技术的开发提供依据第19-20页
     ·本研究目的第20-21页
第二章 乳酸菌复合系的筛选及相关性质的研究第21-27页
   ·乳酸菌复合系的筛选第21-22页
     ·菌种来源第22页
     ·筛选菌种方法第22页
   ·乳酸菌复合系相关性质的研究第22-27页
     ·复合系24小时生长变化情况第22-23页
     ·复合系24小时pH变化情况第23页
     ·不同pH条件下复合系的pH变化情况第23-24页
     ·不同pH条件下复合系的生长情况第24-25页
     ·不同温度条件下复合系的pH变化情况第25页
     ·不同温度条件下复合系的OD值变化情况第25-27页
第三章 复合系的菌群组成及克隆第27-34页
   ·复合系的菌群多样性分析第27-28页
     ·复合系的菌群多样性第27-28页
     ·乳酸菌复合系的单菌分离第28页
   ·复合系的菌群克隆第28-34页
     ·Clone方法第28-32页
     ·Clone结果第32-34页
第四章 复合系接种甘蔗渣初步效果第34-40页
   ·材料与方法第34-36页
     ·甘蔗渣第34页
     ·甘蔗渣发酵第34页
     ·分析方法第34-35页
     ·微生物分析第35-36页
   ·结果与分析第36-39页
     ·发酵物的pH变化和外观品质第37页
     ·化学成分变化第37-38页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第38-39页
   ·结论与讨论第39-40页
     ·讨论第39页
     ·结论第39-40页
第五章 甘蔗渣发酵适宜糖浓度的选择第40-49页
   ·材料与方法第40-41页
     ·供试材料第40页
     ·甘蔗渣发酵方法第40-41页
     ·化学分析第41页
   ·结果与分析第41-47页
     ·pH测定及外观品质第42-43页
     ·化学成分变化第43-44页
     ·可溶性糖的变化情况第44-46页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第46-47页
   ·讨论与结论第47-49页
     ·讨论第47-48页
     ·结论第48-49页
第六章 甘蔗渣发酵饲料适宜保存方法的选择第49-56页
   ·材料与方法第49-50页
     ·供试材料第49页
     ·试验方法第49-50页
     ·化学分析方法第50页
   ·结果与分析第50-54页
     ·接菌甘蔗渣的pH变化和外观品质第50-52页
     ·化学成分变化第52-53页
     ·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第53-54页
   ·讨论与结论第54-56页
     ·讨论第54-55页
     ·结论第55-56页
第七章 总结第56-58页
   ·乳酸菌复合系LBC-8的组成及性质第56页
   ·可溶性糖浓度对甘蔗渣发酵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保存方法对甘蔗渣发酵饲料品质的影响第57页
   ·讨论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致谢第62-63页
作者简介第63-64页
硕士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energetic-t对延边黄牛瘤胃内环境及育肥效果的影响
下一篇:中药“连黄”各主要成分分离纯化及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