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8页 |
1.2.1 国内文献研究 | 第12-17页 |
1.2.2 国外文献研究 | 第17页 |
1.2.3 现有研究成果评析 | 第17-18页 |
1.3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 相关概念 | 第19-21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2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客体 | 第23-29页 |
2.1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体 | 第23-25页 |
2.1.1 从主体参与人数多少划分 | 第23-24页 |
2.1.2 从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划分 | 第24-25页 |
2.2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客体 | 第25-26页 |
2.2.1 从客体参与人数多少划分 | 第25页 |
2.2.2 从法制宣传教育效果划分 | 第25-26页 |
2.3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客体关系 | 第26-29页 |
2.3.1 互动性 | 第26-27页 |
2.3.2 可转化性 | 第27-29页 |
3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内容 | 第29-37页 |
3.1 以理解马克思主义法理学为基本前提 | 第29-30页 |
3.1.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法律的看法和观点 | 第29-30页 |
3.1.2 中央苏区领导人和法制工作者的报告、演讲、讲话等 | 第30页 |
3.2 以知晓法律文本为核心任务 | 第30-34页 |
3.2.1 按照内容和法的具体门类分类 | 第31-33页 |
3.2.2 按照法律颁布的时间顺序及内容分类 | 第33-34页 |
3.3 以信仰法律的生命力为根本导向 | 第34-37页 |
3.3.1 司法公信力 | 第35页 |
3.3.2 执法公正性 | 第35-36页 |
3.3.3 法律真实性 | 第36-37页 |
4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基本途径 | 第37-49页 |
4.1 通过报刊书籍等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 第37-43页 |
4.1.1 出版法律书籍和大众法律读物 | 第37-39页 |
4.1.2 通过创办报刊、开辟法律专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第39-40页 |
4.1.3 通过艺术形式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第40-43页 |
4.2 通过干部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路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第43-46页 |
4.2.1 通过干部教育的路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第43-44页 |
4.2.2 通过学校教育的路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第44-45页 |
4.2.3 通过社会教育的路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第45-46页 |
4.3 通过司法实践活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 | 第46-49页 |
4.3.1 开展公开审判制度 | 第46-47页 |
4.3.2 实行人民调解制度和同志审判会 | 第47页 |
4.3.3 设立人民合议陪审制度 | 第47-48页 |
4.3.4 吸收妇女同志参加审判 | 第48-49页 |
5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经验及启示 | 第49-57页 |
5.1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 第49-51页 |
5.1.1 充分宣扬了苏维埃新法制,唤醒民众法制意识 | 第49-50页 |
5.1.2 提升了苏区干部法制素养,壮大司法干部队伍 | 第50-51页 |
5.1.3 法制工作坚持群众路线,维护政权与社会稳定 | 第51页 |
5.2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经验总结 | 第51-53页 |
5.2.1 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代表苏区广大群众利益 | 第52页 |
5.2.2 针对客体创新方式,主客体间保持良性互动 | 第52-53页 |
5.2.3 方法途径丰富多样,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热情 | 第53页 |
5.3 中央苏区法制宣传教育的启示 | 第53-57页 |
5.3.1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群众对法律的认可度 | 第54页 |
5.3.2 加强主客体间的互动性,激发群众学法的积极性 | 第54-55页 |
5.3.3 充分利用新型宣传手段,拓宽法制宣传教育渠道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