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净化理论及方法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 1.2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组成成分 | 第12-13页 |
| 1.3 国内外尾气颗粒物处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净化理论与方法 | 第17-26页 |
| 2.1 引言 | 第17页 |
| 2.2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处理方法 | 第17-23页 |
| 2.2.1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机前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 2.2.2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机内处理方法 | 第18-19页 |
| 2.2.3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机外处理方法 | 第19-23页 |
| 2.3 气固两相流理论 | 第23-25页 |
| 2.3.1 流体运动描述方法 | 第23页 |
| 2.3.2 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常用数学模型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微观形貌观察实验 | 第26-32页 |
| 3.1 引言 | 第26页 |
| 3.2 实验仪器和材料 | 第26-28页 |
| 3.1.1 实验仪器 | 第26页 |
| 3.1.2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 3.3 光学显微镜下的颗粒物形貌特征 | 第28-29页 |
| 3.4 扫描电子显微镜下的颗粒物形貌特征 | 第29-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柴油机尾气中气固分离理论模型 | 第32-51页 |
| 4.1 引言 | 第32页 |
| 4.2 尾气颗粒物净化方法的提出 | 第32-34页 |
| 4.2.1 螺旋分离方法 | 第32-33页 |
| 4.2.2 液滴吸附方法 | 第33页 |
| 4.2.3 理论模型的提出 | 第33-34页 |
| 4.3 模型建立前的准备工作 | 第34-41页 |
| 4.3.1 前提假设 | 第34页 |
| 4.3.2 颗粒物在尾气中的受力情况 | 第34-37页 |
| 4.3.3 理论模型计算参数 | 第37-38页 |
| 4.3.4 颗粒物在直管中的运动分析 | 第38-41页 |
| 4.4 螺旋分离理论模型 | 第41-46页 |
| 4.4.1 螺旋分离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1-46页 |
| 4.4.2 螺旋分离理论模型效率优化 | 第46页 |
| 4.5 颗粒物-液滴混合理论模型 | 第46-49页 |
| 4.5.1 颗粒物-液滴混合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 4.5.2 颗粒物-液滴混合理论模型效率优化 | 第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 第五章 柴油机尾气净化装置结构设计与仿真分析 | 第51-67页 |
| 5.1 引言 | 第51页 |
| 5.2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净化装置结构设计方案 | 第51-53页 |
| 5.3 影响尾气净化装置性能的因素 | 第53-54页 |
| 5.4 尾气净化装置中的螺旋管仿真分析 | 第54-60页 |
| 5.4.1 螺旋管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54-56页 |
| 5.4.2 螺旋管网格划分 | 第56页 |
| 5.4.3 初始参数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56-57页 |
| 5.4.4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 5.5 螺旋管结构参数对气固分离的影响 | 第60-66页 |
| 5.5.1 管道直径对气固分离的影响 | 第61-62页 |
| 5.5.2 螺旋角度对气固分离的影响 | 第62-64页 |
| 5.5.3 螺距对气固分离的影响 | 第64-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净化试验 | 第67-76页 |
| 6.1 引言 | 第67页 |
| 6.2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净化装置的制作 | 第67-71页 |
| 6.3 柴油机尾气颗粒物净化台架试验 | 第71-75页 |
| 6.3.1 试验设备 | 第71-73页 |
| 6.3.2 试验方法 | 第73-74页 |
| 6.3.3 试验结果 | 第74-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附件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