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研究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绪论 | 第11-26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6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6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6-23页 | 
| 1.2.1 相关研究与实践回顾 | 第16-19页 |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 1.2.3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1-23页 |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 | 第23-25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页 | 
| 1.3.3 基本框架 | 第24-25页 | 
| 1.4 创新点 | 第25-26页 | 
| 2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 第26-39页 |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6-32页 | 
| 2.1.1 自然资源和水资源的内涵 | 第26-27页 | 
| 2.1.2 水资源资产的内涵 | 第27-28页 | 
| 2.1.3 水资源资产价值的内涵 | 第28-30页 | 
| 2.1.4 水资源资产的价值构成 | 第30-32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32-39页 | 
| 2.2.1 水资源价值理论 | 第32-37页 | 
| 2.2.2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理论 | 第37-39页 | 
| 3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现状及方法 | 第39-53页 | 
| 3.1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9-46页 | 
| 3.1.1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现状 | 第39-43页 | 
| 3.1.2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 3.2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方法 | 第46-53页 | 
| 3.2.1 重置成本法 | 第47-48页 | 
| 3.2.2 收益现值法 | 第48-50页 | 
| 3.2.3 现行市价法 | 第50-51页 | 
| 3.2.4 等效替代法 | 第51页 | 
| 3.2.5 影子价格法 | 第51-52页 | 
| 3.2.6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52-53页 | 
| 4 水资源资产价值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53-57页 | 
| 4.1 水资源资产价值核算指标体系 | 第54页 | 
| 4.2 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54-55页 | 
| 4.3 权重的确定 | 第55-57页 | 
| 4.3.1 层次分析法 | 第55-56页 | 
| 4.3.2 熵值法 | 第56-57页 | 
| 4.3.3 评价指标的综合权重 | 第57页 | 
| 5 X市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 | 第57-71页 | 
| 5.1 X市区域概况 | 第57-58页 | 
| 5.2 数据获取 | 第58-61页 | 
| 5.3 水资源资产价值综合评价 | 第61-70页 | 
| 5.4 总结 | 第70-71页 | 
| 6 水资源资产价值计量的建议 | 第71-77页 | 
| 6.1 政府方面 | 第71-72页 | 
| 6.1.1 加快立法进程 | 第71页 | 
| 6.1.2 加大计量投入 | 第71页 | 
| 6.1.3 引导群众参与计量 | 第71-72页 | 
| 6.2 相关部门 | 第72-73页 | 
| 6.2.1 鼓励信息共享 | 第72页 | 
| 6.2.2 完善监管体系 | 第72页 | 
| 6.2.3 解决计量问题 | 第72-73页 | 
| 6.3 人才培养 | 第73-74页 | 
| 6.3.1 大力培养计量复合人才 | 第73页 | 
| 6.3.2 加强培养实践型计量人才 | 第73-74页 | 
| 6.4 技术提升 | 第74-75页 | 
| 6.4.1 不断改进计量技术 | 第74页 | 
| 6.4.2 鼓励计量人员建言献策 | 第74-75页 | 
| 6.5 大众支持 | 第75-77页 | 
| 6.5.1 大力支持计量工作 | 第75页 | 
| 6.5.2 积极配合计量工作 | 第75-77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 附录1 | 第87-92页 | 
| 附录2 | 第92-9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