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珠三角颗粒物污染来源解析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监测数据不确定度评估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3 珠三角颗粒物区域尺度和时间跨度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1.4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8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第20-29页 |
2.1 颗粒物数据来源 | 第20-23页 |
2.1.1 珠三角PM_(2.5)监测数据来源 | 第20-21页 |
2.1.2 香港PM_(10)监测数据来源 | 第21-23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3-28页 |
2.2.1 正定矩阵因子法 | 第23页 |
2.2.2 不确定度方法体系建立 | 第23-25页 |
2.2.3 后向轨迹模拟及聚类分析 | 第25-26页 |
2.2.4 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 | 第26-27页 |
2.2.5 颗粒物本地与非本地污染源贡献识别 | 第27页 |
2.2.6 空气域分区研究 | 第27-2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不确定度方法体系的应用 | 第29-39页 |
3.1 珠三角PM_(2.5)数据不确定度评估及因子谱图确定 | 第29-32页 |
3.2 香港PM_(10)数据不确定度评估及因子谱图确定 | 第32-35页 |
3.3 不确定度方法体系评价 | 第35-38页 |
3.3.1 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体系与平行采样解析因子谱比较 | 第35-37页 |
3.3.2 不确定度评估方法体系与平行采样解析残差值比较 | 第37-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珠三角PM_(2.5)来源解析研究 | 第39-58页 |
4.1 珠三角PM_(2.5)污染源时空分布特征 | 第39-43页 |
4.1.1 2015 年珠三角各区域PM_(2.5)来源贡献特征 | 第39-40页 |
4.1.2 珠三角各站点PM_(2.5)污染来源分布特点 | 第40-42页 |
4.1.3 广东/香港/澳门PM_(2.5)来源月变化 | 第42-43页 |
4.2 2015 年珠三角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 第43-49页 |
4.3 珠三角PM_(2.5)来源本地与非本地贡献研究 | 第49-53页 |
4.3.1 各站点污染来源贡献对应的本地背景值确定 | 第49-51页 |
4.3.2 珠三角PM_(2.5)各污染来源的本地与非本地贡献 | 第51-53页 |
4.3.3 PM_(2.5)的本地与非本地贡献 | 第53页 |
4.4 珠三角空气域分区研究 | 第53-56页 |
4.4.1 珠三角空气域季节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4.4.2 珠三角各季节空气域颗粒物本地与非本地贡献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五章 1998~2015年香港PM_(10)来源解析研究 | 第58-71页 |
5.1 1998 ~2015年香港PM_(10)污染来源长期变化趋势 | 第58-63页 |
5.2 1998 ~2015年荃湾PM_(10)来源本地/非本地贡献变化趋势 | 第63-67页 |
5.2.1 1998 ~2015年荃湾站点后向轨迹聚类分析 | 第63-64页 |
5.2.2 荃湾站点PM_(10)各污染来源的本地与非本地贡献变化趋势 | 第64-67页 |
5.2.3 荃湾站点PM_(10)本地与非本地贡献识别 | 第67页 |
5.3 WPSCF分析 | 第67-7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下一步工作建议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