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4页 |
1.2 钢一混凝土组合板的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钢一混凝土组合板的概述 | 第14-15页 |
1.2.2 钢一混凝土组合板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3 泡沫混凝土的概述以及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3.1 泡沫混凝土的概述 | 第18页 |
1.3.2 泡沫混凝土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0页 |
1.4.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20页 |
1.4.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轻钢与泡沫混凝土组合双向板的试验研究 | 第22-42页 |
2.1 试验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2页 |
2.2 试验设计方案 | 第22页 |
2.3 试件制作 | 第22-25页 |
2.3.1 型钢骨架的制作 | 第22-24页 |
2.3.2 泡沫混凝土的制备 | 第24页 |
2.3.3 组合双向板的浇筑 | 第24-25页 |
2.4 试件材料性能试验 | 第25-26页 |
2.4.1 型钢的力学性能试验 | 第25-26页 |
2.4.2 泡沫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 | 第26页 |
2.5 试验加载设计 | 第26-29页 |
2.5.1 加载方案 | 第26-28页 |
2.5.2 试件支承形式 | 第28-29页 |
2.6 测试内容 | 第29-33页 |
2.6.1 测点的布置 | 第29-32页 |
2.6.2 裂缝的测量 | 第32页 |
2.6.3 试验荷载的测量 | 第32-33页 |
2.7 试验加载过程 | 第33-34页 |
2.7.1 加载前的准备工作 | 第33页 |
2.7.2 试验预加载 | 第33-34页 |
2.7.3 试验正式加载 | 第34页 |
2.8 试验现象 | 第34-41页 |
2.9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轻钢与泡沫混凝土组合双向板试验结果分析 | 第42-58页 |
3.1 试验结果分析与对比 | 第42-55页 |
3.1.1 极限荷载 | 第42-43页 |
3.1.2 变形特点 | 第43-45页 |
3.1.3 各板的挠曲变化情况 | 第45-50页 |
3.1.4 裂缝开展特征 | 第50-51页 |
3.1.5 型钢应变特点 | 第51-53页 |
3.1.6 泡沫混凝土应变特点 | 第53-55页 |
3.2 型钢间距对于组合双向板承载力的影响 | 第55-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4章 轻钢与泡沫混凝土组合双向板有限元分析 | 第58-71页 |
4.1 ABAQUS有限元软件概述 | 第58页 |
4.2 模型建立 | 第58-63页 |
4.2.1 ABAQUS中泡沫混凝土本构模型以及参数选取 | 第58-60页 |
4.2.2 钢材的本构模型 | 第60-61页 |
4.2.3 屈服准则 | 第61页 |
4.2.4 单元的选取 | 第61页 |
4.2.5 模型建立过程简介 | 第61-63页 |
4.3 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 | 第63-69页 |
4.3.1 挠度对比分析 | 第63-66页 |
4.3.2 型钢应变分析 | 第66-68页 |
4.3.3 破坏形态对比 | 第68-6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5章 轻钢与泡沫混凝土组合双向板承载力影响因素探讨 | 第71-86页 |
5.1 模型的建立 | 第71页 |
5.2 泡沫混凝土密度等级对于组合双向板承载力的影响 | 第71-74页 |
5.3 板厚对于组合双向板承载力的影响 | 第74-78页 |
5.3.1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不同 | 第74-76页 |
5.3.2 型钢高度的不同 | 第76-78页 |
5.4 型钢壁厚对于组合双向板承载力的影响 | 第78-80页 |
5.5 钢材牌号对于组合双向板承载力的影响 | 第80-82页 |
5.6 型钢间距对于组合双向板承载力的影响 | 第82-84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6章 轻钢与泡沫混凝土组合双向板变形理论分析 | 第86-90页 |
6.1 概述 | 第86页 |
6.2 轻钢与泡沫混凝土组合双向板的挠度计算 | 第86-88页 |
6.3 本章小节 | 第88-9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