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背景、价值与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生态美学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易学思想与生态美学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7-19页 |
第2章 生态美学建构中的若干问题 | 第19-41页 |
·生态美学:危机下的生态诗性化 | 第20-24页 |
·生态美学的现代性 | 第21-22页 |
·生态美学与生态诗性化 | 第22-24页 |
·生态中心与生态美学建构中的若干问题 | 第24-35页 |
·生态平等主义的悖论——人与自然的关系 | 第24-29页 |
·生态中心主义的困惑——自然观照中的人类主体性与人文中的生态性 | 第29-33页 |
·生态保护主义的困境——自然之用 | 第33-35页 |
·超越悖论的可能:中国文化的生化论宇宙观 | 第35-41页 |
·宇宙论:构成的宇宙与生化的宇宙 | 第36-38页 |
·认识论:主客二分与主客互构 | 第38-39页 |
·价值论:更替模式与互补模式 | 第39-41页 |
第3章 易学思想的生化性特征 | 第41-66页 |
·易理:生化性的阐释 | 第43-55页 |
·和:中和协调与动态平衡 | 第44-46页 |
·合:交融与互构 | 第46-47页 |
·生: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 | 第47-51页 |
·化:万物处于生化的源与流中 | 第51-55页 |
·易象:生化性的象征 | 第55-61页 |
·易象的特质:形象、象征与符号的生成性特征 | 第56-58页 |
·易象体系与宇宙生命共同体观念 | 第58-59页 |
·易象与中国文化思维 | 第59-61页 |
·易数:生化性的运作 | 第61-66页 |
·数作为易学的运作方式 | 第61-64页 |
·定数:易学特有的命运观 | 第64-66页 |
第4章 人作为自然的同构者与超越者 | 第66-93页 |
·中心争夺与天人合一:人在自然中的位置 | 第66-77页 |
·人处于宇宙生命大系统的"源"与"流"中 | 第71-73页 |
·乾坤父母:人源于自然 | 第73-74页 |
·三才之英:人超越自然 | 第74-76页 |
·人文与自然同构 | 第76页 |
·人与自然在互构中融一 | 第76-77页 |
·生态化的美:人与自然的互构与融一 | 第77-93页 |
·浪于大化:生态化的人格美 | 第77-86页 |
·化工天成:生态化的艺术美 | 第86-93页 |
第5章 意象·意境:人作为赋意者与自然作为存意者 | 第93-109页 |
·上帝命名与圣人立象:主体性、人文性在生态中的位置差异 | 第93-97页 |
·人作为赋意者 | 第94-96页 |
·自然作为存意者 | 第96-97页 |
·意象与自然的意义化敞开 | 第97-101页 |
·属人性的获得 | 第98-100页 |
·宇宙生命共在感的建构 | 第100-101页 |
·意境与人的超越 | 第101-109页 |
·语言局限性的超越 | 第102-104页 |
·范畴的超越 | 第104-105页 |
·个体有限性的超越 | 第105-109页 |
第6章 节用、顺用自然与谐和之美的营造 | 第109-123页 |
·"自然之用"的合理性问题 | 第109-113页 |
·节用:"数"与"度"的把握 | 第109-111页 |
·顺用:对自然生化节律的顺应 | 第111-113页 |
·人与生态谐合美的营造 | 第113-123页 |
·"贵生"的审美意识 | 第113-116页 |
·天人共在的环境美与场境美 | 第116-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