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设计的全程跟进与精细化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实践背景 | 第10页 |
1.2 设计的全程跟进与精细化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精细化设计对优秀建筑师设计作品之影响(伦佐·皮亚诺) | 第11-14页 |
1.3.2 居住区活动中心对于精细化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 第14-16页 |
2 相关实例调研 | 第16-27页 |
2.1 居住区活动中心标示性之不同体现 | 第16-21页 |
2.1.1 居住区活动中心文化环境营造的积极意义(扬州万科) | 第16-18页 |
2.1.2 居住区活动中心自然环境营造的积极意义(观棠中心) | 第18-19页 |
2.1.3 居住区活动中心形态营造的积极意义(上海梦之湾中心) | 第19-20页 |
2.1.4 居住区活动中心材料之建筑的表情(日本金山社区活动中心) | 第20-21页 |
2.2 居住区活动中心细部设计研究 | 第21-24页 |
2.3 居住区活动中心内部功能研究 | 第24-25页 |
2.4 建筑与城市的关系 | 第25-26页 |
2.5 小结 | 第26-27页 |
3 苏州御尚城居住区活动中心设计与研究 | 第27-59页 |
3.1 在方案前期设计体现精细化设计的范围 | 第27-39页 |
3.1.1 活动中心所处城市背景 | 第27-29页 |
3.1.2 活动中心区位条件 | 第29页 |
3.1.3 活动中心用地条件及项目选址 | 第29-31页 |
3.1.4 活动中心概念如何生成 | 第31-33页 |
3.1.5 活动中心空间营造 | 第33-36页 |
3.1.6 活动中心建筑材料选择——基于苏州城市传统建筑色彩 | 第36-37页 |
3.1.7 活动中心设计表达(效果图表达) | 第37-39页 |
3.2 设计深化——精细化设计在预算协调和细节的体现 | 第39-57页 |
3.2.1 材料造价导致方案立面改版(造价精细化) | 第39-42页 |
3.2.2 结构的选择与优化(结构精细化) | 第42页 |
3.2.3 细节的设计(建筑节点精细化) | 第42-54页 |
3.2.4 协调各专业单位(施工精细化) | 第54-57页 |
3.3 小结 | 第57-59页 |
4 基于精细化设计下的现场管控 | 第59-74页 |
4.1 后期管控框架 | 第59-70页 |
4.1.1 基于精细化设计下的“样板墙”施工 | 第59-63页 |
4.1.2 基于精细化设计下的“圆筒”施工 | 第63-66页 |
4.1.3 基于精细化设计下的“幕墙”施工 | 第66-67页 |
4.1.4 基于精细化设计下的“屋面”施工 | 第67-70页 |
4.2 其他问题 | 第70-71页 |
4.3 小结 | 第71-74页 |
5 居住区活动中心设计成果——建成效果反馈 | 第74-85页 |
5.1 活动中心与环境的关系 | 第74-76页 |
5.2 活动中心局部特征 | 第76-79页 |
5.3 活动中心的景观设计 | 第79-82页 |
5.4 活动中心灯光效果展示 | 第82-84页 |
5.5 居住区活动中心设计特征小结 | 第84-85页 |
6 总结 | 第85-90页 |
6.1 关于设计成果的反思 | 第85-86页 |
6.1.1 设计局部与整体关系把控欠佳 | 第85-86页 |
6.1.2 市场环境导致无法全面实现设计初想 | 第86页 |
6.2 精细化设计验证与总结 | 第86-87页 |
6.2.1 精细化设计验证 | 第86页 |
6.2.2 精细化设计总结 | 第86-87页 |
6.3 自我提升 | 第87-90页 |
6.3.1 对建筑环境的认知 | 第87-88页 |
6.3.2 对建筑设计的认知 | 第88页 |
6.3.3 对建筑技术的认知 | 第88页 |
6.3.4 对建筑材料的认知 | 第88-89页 |
6.3.5 对建筑形态的认知 | 第89-90页 |
结束语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图标目录 | 第94-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