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界定现状 | 第11-17页 |
1.1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界定概况 | 第11-12页 |
1.1.1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形式界定 | 第11页 |
1.1.2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实质界定 | 第11-12页 |
1.2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界定的特点 | 第12-15页 |
1.3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界定存在的问题 | 第15-17页 |
1.3.1 缺乏唯一性指向 | 第15-16页 |
1.3.2 缺乏具体量化标准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产生条件 | 第17-26页 |
2.1 现有补偿主体产生条件理论的缺陷 | 第17-20页 |
2.1.1 “利益安排”的形式化 | 第17-18页 |
2.1.2 “自愿契约”的任意性 | 第18-20页 |
2.2 环境义务视角下补偿主体产生条件 | 第20-26页 |
2.2.1 主观条件:流域环境义务的普遍性与同等性 | 第20-22页 |
2.2.2 客观条件:流域环境义务履行上的不平衡性 | 第22-26页 |
第三章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新界定 | 第26-36页 |
3.1 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特性 | 第26-28页 |
3.1.1 开放性 | 第26页 |
3.1.2 层次性 | 第26-27页 |
3.1.3 动态性 | 第27-28页 |
3.2 界定标准: 流域环境义务履行的差异 | 第28-31页 |
3.3 标准量化: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运用 | 第31-36页 |
3.3.1 环境经济核算体系的相关概念 | 第31-32页 |
3.3.2 实物量与价值量核算的合理性 | 第32-35页 |
3.3.3 流域水环境经济核算的实践 | 第35-36页 |
第四章 我国流域生态补偿主体制度的设置 | 第36-42页 |
4.1 路径选择: “流域生态补偿法”抑或其他单行法 | 第36-39页 |
4.2 条文设计: 主体及其应遵循的规则 | 第39-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