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地役权制度概述 | 第15-22页 |
2.1 地役权的内涵及权利属性 | 第15-18页 |
2.1.1 地役权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1.2 地役权的权利属性 | 第16-17页 |
2.1.3 地役权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 地役权的功能 | 第18-19页 |
2.2.1 补充功能 | 第18-19页 |
2.2.2 效率功能 | 第19页 |
2.2.3 保护功能 | 第19页 |
2.3 地役权在中国的发展 | 第19-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2页 |
3 我国地役权的立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2-29页 |
3.1 立法现状 | 第22-23页 |
3.2 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3.2.1 地役权适用范围规定的不准确 | 第23-24页 |
3.2.2 地役权主体范围规定的不完整 | 第24-25页 |
3.2.3 地役权登记制度规定的不合理 | 第25-27页 |
3.2.4 地役权取得事由规定的不全面 | 第27页 |
3.2.5 地役权消灭事由规定的不明晰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国外关于地役权的立法规定及评析 | 第29-36页 |
4.1 国外关于地役权的立法规定 | 第29-33页 |
4.1.1 法国 | 第29-30页 |
4.1.2 德国 | 第30-31页 |
4.1.3 意大利 | 第31-32页 |
4.1.4 日本 | 第32页 |
4.1.5 俄罗斯 | 第32-33页 |
4.1.6 美国 | 第33页 |
4.2 对各国地役权制度的评析 | 第33-35页 |
4.2.1 公共地役权被多国规定 | 第33-34页 |
4.2.2 地役权主体范围十分宽广 | 第34页 |
4.2.3 地役权登记生效主义被大力推崇 | 第34页 |
4.2.4 地役权时效取得方式被普遍认可 | 第34页 |
4.2.5 地役权消灭事由多种多样 | 第34-3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5 完善我国地役权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36-46页 |
5.1 扩大地役权的适用范围 | 第36-39页 |
5.1.1 对公共地役权作规定 | 第36-37页 |
5.1.2 对环境保护地役权作规定 | 第37-38页 |
5.1.3 对营业地役权作规定 | 第38-39页 |
5.2 扩大地役权的主体范围 | 第39页 |
5.2.1 增加承租人为地役权主体 | 第39页 |
5.2.2 允许土地所有人在自己的不动产上为自己设立地役权 | 第39页 |
5.3 明确地役权的登记规则 | 第39-41页 |
5.3.1 改“登记对抗主义”为“登记生效主义” | 第39-40页 |
5.3.2 统一地役权登记机关 | 第40-41页 |
5.3.3 规定地役权登记细则 | 第41页 |
5.4 增加地役权的取得事由 | 第41-44页 |
5.4.1 地役权时效取得的构成要件 | 第42-43页 |
5.4.2 地役权时效取得的效力及限制 | 第43-44页 |
5.5 明晰地役权的消灭事由 | 第44-45页 |
5.5.1 明确违法和违约行为将导致地役权消灭 | 第44页 |
5.5.2 设定催告的具体时间 | 第44页 |
5.5.3 增加地役权的消灭事由 | 第44-4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