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8页 |
1.1 生物气溶胶的定义、类别以及危害 | 第13-14页 |
1.2 生物气溶胶的检测方法 | 第14-17页 |
1.3 基于单粒子技术的生物气溶胶检测系统研究进展与现状 | 第17-23页 |
1.3.1 基于单粒子技术的生物气溶胶检测技术研究历程 | 第17-20页 |
1.3.2 国外基于单粒子技术的生物气溶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3 国内基于单粒子技术的生物气溶胶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第23页 |
1.4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1.5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结构 | 第25-28页 |
1.5.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5-26页 |
1.5.2 论文结构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生物气溶胶监测系统聚焦结构总体优化设计 | 第28-36页 |
2.1 基于单粒子技术生物气溶胶检测系统结构设计 | 第28-34页 |
2.1.1 基于单粒子技术生物气溶胶监测系统的原理 | 第28-29页 |
2.1.2 光路部分 | 第29页 |
2.1.3 电路部分 | 第29-30页 |
2.1.4 气路部分 | 第30-34页 |
2.2 参数设计及实验思路 | 第34-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腔室结构仿真设计实验 | 第36-58页 |
3.1 仿真实验的方法 | 第36-48页 |
3.1.1 仿真环境的选择 | 第36-37页 |
3.1.2 仿真模型的设计 | 第37-38页 |
3.1.3 网格的划分 | 第38-40页 |
3.1.4 气体材料属性及其工作环境 | 第40-42页 |
3.1.5 设置边界的模型 | 第42-44页 |
3.1.6 初始化模型与求解参数的设置 | 第44-46页 |
3.1.7 残差曲线的检测以及收敛的判别 | 第46-48页 |
3.2 仿真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 第48-57页 |
3.2.1 样本流与鞘流流速不同 | 第48-51页 |
3.2.2 出口针长度不同 | 第51-52页 |
3.2.3 出口流量不同 | 第52-55页 |
3.2.4 喷嘴形状不同 | 第55-5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样机测试实验 | 第58-69页 |
4.1 样机实验设计 | 第58-60页 |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0-68页 |
4.2.1 鞘流流速不同 | 第60-63页 |
4.2.2 出口针长短不同 | 第63-64页 |
4.2.3 出口流量不同 | 第64-66页 |
4.2.4 喷嘴形状不同 | 第66-68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76-77页 |
主要简历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