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信息处理(信息加工)论文--模式识别与装置论文

基于张量表示的多维信息处理方法研究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0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6-17页
    1.2 张量表示与分析第17-23页
        1.2.1 从矢量到张量表示第17-20页
        1.2.2 从矩阵分解到张量分解第20-21页
        1.2.3 先验约束下的张量分解第21-23页
    1.3 张量分解与应用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第23-36页
        1.3.1 张量分解的历史溯源第23-25页
        1.3.2 数据驱动的分解模型第25-27页
        1.3.3 先验约束下的分解模型第27-34页
        1.3.4 贝叶斯张量分解模型第34-36页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第36-40页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第36-38页
        1.4.2 内容组织第38-40页
第二章 先验约束下的张量分解第40-58页
    2.1 张量代数的有关符号和基本运算第40-45页
        2.1.1 矩阵的Kronecker积、Khatri-Rao积和Hadamard积第40-42页
        2.1.2 张量的矢量和矩阵表示第42-43页
        2.1.3 张量的内积、范数第43-44页
        2.1.4 张量的模乘第44-45页
        2.1.5 张量的秩第45页
    2.2 矩阵与张量分解第45-52页
        2.2.1 矩阵分解第46-47页
        2.2.2 矩阵奇异值分解第47-48页
        2.2.3 张量PARAFAC分解第48-50页
        2.2.4 张量TUCKER分解第50-52页
    2.3 先验约束下的一般张量分解模型第52-58页
        2.3.1 基于谱聚类的自适应张量子空间模型第54-56页
        2.3.2 带约束的图正则化非负矩阵与张量分解模型第56页
        2.3.3 有监督高阶张量学习模型第56-57页
        2.3.4 贝叶斯张量PARAFAC分解模型第57-58页
第三章 基于谱聚类的自适应张量子空间学习第58-68页
    3.1 引言第58-59页
    3.2 谱聚类与谱子空间学习第59-62页
        3.2.1 谱子空间学习第59-61页
        3.2.2 谱聚类第61-62页
    3.3 基于谱聚类的多重线性子空间学习算法第62-64页
        3.3.1 算法框架第62-63页
        3.3.2 多重线性鉴别分析第63-64页
    3.4 实验第64-67页
        3.4.1 数据集第65-66页
        3.4.2 实验参数设置第66页
        3.4.3 实验结果第66页
        3.4.4 讨论第66-67页
    3.5 小结第67-68页
第四章 带约束的图正则化非负矩阵与张量分解第68-80页
    4.1 引言第68-70页
    4.2 非负矩阵和张量分解第70-71页
        4.2.1 非负矩阵分解第70-71页
        4.2.2 非负张量分解第71页
    4.3 带约束的图正则化非负矩阵和张量分解第71-74页
        4.3.1 带约束的图正则化非负矩阵分解第72-73页
        4.3.2 带约束的图正则化非负PARAFAC分解第73-74页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4-78页
        4.4.1 数据集与评价指标第75-76页
        4.4.2 实验条件第76-77页
        4.4.3 实验结果第77-78页
    4.5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有监督高阶张量学习模型第80-102页
    5.1 引言第80-82页
    5.2 一般监督张量学习框架第82-83页
    5.3 基于Frobenius范数正则化的多重线性回归第83-87页
        5.3.1 张量岭回归第83-85页
        5.3.2 支持张量回归第85-87页
    5.4 基于矩阵?1,2范数正则化的多重线性回归第87-91页
        5.4.1 最优秩张量岭回归第89-90页
        5.4.2 最优秩支持张量回归第90-91页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91-100页
        5.5.1 头部姿态估计第91-95页
        5.5.2 年龄估计第95-97页
        5.5.3 三维人体姿态估计第97-100页
    5.6 小结第100-102页
第六章 稀疏贝叶斯张量PARAFAC分解第102-120页
    6.1 引言第102-103页
    6.2 稀疏贝叶斯PARAFAC分解第103-108页
        6.2.1 稀疏贝叶斯PARAFAC分解的概率模型第103-104页
        6.2.2 变分贝叶斯估计第104-107页
        6.2.3 噪声精度参数β第107-108页
        6.2.4 唯一性条件第108页
    6.3 基于稀疏贝叶斯PARAFAC分解的MIMO雷达谐波参数估计第108-112页
        6.3.1 MIMO雷达信号模型与谐波参数估计问题第108-110页
        6.3.2 谐波参数估计的唯一性与PARAFAC分解的唯一性第110-111页
        6.3.3 实验结果第111-112页
    6.4 基于稀疏贝叶斯PARAFAC分解的实时三维水声成像第112-119页
        6.4.1 水声成像信号模型第113-116页
        6.4.2 成像算法第116-118页
        6.4.3 实验结果第118-119页
    6.5 小结第119-120页
第七章 结束语第120-124页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第120-121页
    7.2 下一步工作第121-124页
致谢第124-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44页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144-146页
附录A有关数学证明第146-147页
    A.1 张量岭回归模型目标函数的导数第146页
    A.2 一般监督张量学习算法收敛性证明第146-147页
    A.3 引理证明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信号传递视角下政府干预、外部投资与企业自主创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研究
下一篇:核回归方法研究及其在图像去噪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