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11页 |
一 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概述 | 第11-17页 |
(一) 刑事被害人的界定 | 第11-13页 |
(二) 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 | 第13-17页 |
二 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之域外考察 | 第17-28页 |
(一) 当事人主义模式 | 第17-21页 |
(二) 职权主义模式 | 第21-24页 |
(三) 混合型诉讼主义模式 | 第24-26页 |
(四) 国际刑事司法程序 | 第26-27页 |
(五) 小结 | 第27-28页 |
三 我国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及理论分析 | 第28-38页 |
(一) 具有诉讼当事人的地位 | 第28-29页 |
(二) 我国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29-31页 |
(三) 刑事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的正当性分析 | 第31-38页 |
四 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现状分析 | 第38-45页 |
(一) 刑事被害人诉讼参与权存在缺陷 | 第38-41页 |
(二) 刑事被害人救济性权利不足 | 第41-43页 |
(三) 被害人当事人地位理念认识不足 | 第43-45页 |
五 提升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之构想 | 第45-51页 |
(一) 切实保障刑事被害人程序参与权 | 第45-48页 |
(二) 完善刑事被害人的救济性权利 | 第48-50页 |
(三) 强化“被害人当事人地位”在司法实践中的影响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