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应用属性基加密实现访问控制的研究与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以及意义第12-14页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创新点第17-18页
    1.4 论文的组织安排第18-19页
第二章 访问控制技术与属性基加密体制概述第19-38页
    2.1 访问控制概述第19-20页
    2.2 访问控制模型第20-26页
        2.2.1 自主访问控制第20-21页
        2.2.2 强制访问控制第21-22页
        2.2.3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第22页
        2.2.4 基于属性的访问控制技术第22-26页
            2.2.4.1 属性的定义第23页
            2.2.4.2 基于属性策略的访问控制模型的形式化定义第23-26页
    2.3 基于属性策略模型与传统模型对比第26页
    2.4 其他访问控制模型第26-27页
    2.5 属性基加密体制概述第27-29页
    2.6 理论基础第29-37页
        2.6.1 近世代数基础第29页
        2.6.2 秘密共享第29-30页
        2.6.3 双线性对映射第30页
        2.6.4 困难问题假设第30-31页
        2.6.5 散列函数第31-32页
        2.6.6 访问结构及访问结构树定义第32-34页
            2.6.6.1 访问结构的定义第32-33页
            2.6.6.2 访问结构树的定义第33-34页
        2.6.7 KP-ABE方案概述第34-36页
        2.6.8 CP-ABE方案介绍第36-37页
    2.7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基于属性加密的访问控制方案安全性分析第38-49页
    3.1 序言第38页
    3.2 方案回顾第38-42页
        3.2.1 方案参与主体第38-39页
        3.2.2 相关密钥分类第39页
        3.2.3 Tang et al.等人的系统预设第39-40页
        3.2.4 定义和符号说明第40页
        3.2.5 FADE方案的基本过程第40-42页
    3.3 对方案的攻击第42-48页
        3.3.1 攻击类型第43-44页
        3.3.2 数据篡改攻击第44-45页
        3.3.3 合谋攻击第45-47页
        3.3.4 策略篡改攻击第47-48页
    3.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四章 基于CP-ABE算法的访问控制设计第49-57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方案算法描述第49-50页
    4.3 方案思想与框架结构第50页
    4.4 方案描述第50-53页
        4.4.1 符号定义与说明第50-51页
        4.4.2 系统初始化操作第51页
        4.4.3 用户的动态加入第51页
        4.4.4 数据文件的共享第51-52页
        4.4.5 数据下载第52页
        4.4.6 文件解密第52-53页
    4.5 方案安全性分析第53-55页
        4.5.1 算法的安全性分析第53-54页
        4.5.2 数据安全性分析第54页
        4.5.3 效率分析第54-55页
    4.6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实现属性撤销的访问控制设计第57-69页
    5.1 引言第57-58页
    5.2 方案架构与描述第58-60页
        5.2.1 方案的系统模型第58-59页
        5.2.2 方案的架构第59-60页
            5.2.2.1 符号定义与说明第59页
            5.2.2.2 方案算法描述第59-60页
    5.3 方案算法过程第60-64页
        5.3.1 系统初始化第61页
        5.3.2 用户秘密密钥产生第61页
        5.3.3 数据文件加密第61-62页
        5.3.4 数据解密第62-63页
        5.3.5 属性的动态撤销第63-64页
            5.3.5.1 更新密钥产生算法第63页
            5.3.5.2 未撤销用户的秘密密钥更新第63-64页
            5.3.5.3 密文信息的更改第64页
    5.4 安全模型建立以及安全性分析第64-67页
        5.4.1 安全模型的建立第64-65页
        5.4.2 安全性证明第65-67页
        5.4.3 和其他方案的比较分析第67页
    5.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六章 总结与未来展望第69-71页
    6.1 工作总结第69页
    6.2 未来的工作及展望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双栈技术的校园网防火墙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P2P的恶意代码检测及防御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