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通信理论论文--信号处理论文--数字信号处理论文

双核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核心软件架构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3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9页
    1.2 多核DSP的发展历史及现状第9-12页
    1.3 论文的内容安排第12-13页
第二章 双核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核心软件架构设计第13-43页
    2.1 蓝光DVD基础介绍第13-21页
        2.1.1. 蓝光DVD历史第13-14页
        2.1.2. 蓝光DVD的现状第14-15页
        2.1.3. 蓝光DVD专有名词介绍第15-16页
        2.1.4. 蓝光DVD对于音频的基本要求第16页
        2.1.5. 蓝光DVD音频软件架构的开发流程第16-17页
        2.1.6. 项目开发的控制流程第17-18页
        2.1.7. 编码规则和编码风格(coding rule and coding style)第18-21页
    2.2 ADI双核DSP的硬件介绍第21-27页
        2.2.1. 计算单元(Computational Units)第21-25页
        2.2.2. 数据地址产生器(Data Address Generators)第25-26页
        2.2.3. 程序控制器(Program Sequencer)第26页
        2.2.4. 存储器第26-27页
    2.3 ADI汇编语言基础介绍第27-30页
        2.3.1. ADI指令集介绍第27-28页
        2.3.2. ADI开发环境第28-29页
        2.3.3. ADI IDE指令检验处理第29-30页
    2.4 双核DSP音频软件基本架构第30-36页
        2.4.1. 双核DSP音频软件架构的方案论证第30-31页
        2.4.2. 双核DSP音频软件架构的主架构第31-33页
        2.4.3. RISC与DSP之间的通信协议第33-35页
        2.4.4. 两DSP核的主从关系第35-36页
    2.5 双核间的数据交互与数据同步第36-41页
        2.5.1. 任务数据输入和输出接.(Task Data IO Interface)第36-37页
        2.5.2. 蓝光DVD音频数据流架构第37页
        2.5.3. 蓝光DVD音频数据流的数据类型定义(Data type define)第37-41页
    2.6 双核DSP与音频驱动层的交互第41-42页
    2.7 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双核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核心软件架构实现第43-60页
    3.1 蓝光DVD软件架构介绍第43-51页
        3.1.1. 微核层的功能简介第44-48页
        3.1.2. 微核层的代码文件架构第48-51页
    3.2 动态链接库在开发中的应用第51-55页
        3.2.1. 动态链接库C代码架构第51-52页
        3.2.2. 动态链接库C代码撰写第52-55页
    3.3 双核DSP音频软件架构的优化第55-56页
        3.3.1. 汇编语言的优化方式方法第55-56页
        3.3.2. 双核DSP音频软件架构的优化目标以及结果第56页
    3.4 PC的仿真测试第56-58页
        3.4.1. 双核DSP PC仿真的测试方法第56-57页
        3.4.2. 双核DSP的一致性测试第57页
        3.4.3. 双核DSP的性能测试第57-58页
    3.5 PC仿真实验结果第58页
    3.6 小结第58-60页
第四章 双核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核心软件架构FPGA平台验证第60-64页
    4.1 FPGA硬件平台介绍第60-61页
    4.2 FPGA硬件平台验证的基本方法第61-63页
        4.2.1. 验证的流程第61页
        4.2.2. 具体的验证方法第61-63页
    4.3 平台验证结果第63-64页
第五章 双核音频数字信号处理核心软件架构平台验证第64-70页
    5.1 硬件平台介绍第64-65页
    5.2 双核音频数字信号处理软件架构代码实测第65-69页
        5.2.1. 实际平台硬件环境介绍第65-66页
        5.2.2. 实际平台验证结果第66-69页
    5.3 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第70-72页
    6.1 工作总结第70页
    6.2 后续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6页
附录第76-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省党政网高清晰会议电视系统配套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一种基于带隙基准源的AMOLED显示面板温度补偿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