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课题来源 | 第11页 |
1.3 脱氮除磷基本原理 | 第11-13页 |
1.3.1 氮的去除基本原理 | 第11-12页 |
1.3.2 磷的去除基本原理 | 第12-13页 |
1.4 A~2/O 工艺优点、原理及缺陷 | 第13-16页 |
1.4.1 A~2/O 工艺优点 | 第13页 |
1.4.2 A~2/O 脱氮除磷原理 | 第13-14页 |
1.4.3 A~2/O 工艺的缺陷 | 第14-16页 |
1.5 好氧颗粒污泥 | 第16-24页 |
1.5.1 好氧颗粒污泥的定义 | 第17页 |
1.5.2 好氧颗粒污泥的特性 | 第17-19页 |
1.5.3 好氧颗粒污泥的形成机理 | 第19-20页 |
1.5.4 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1.5.5 好氧颗粒污泥的稳定性研究 | 第21-24页 |
2 实验装置、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4-30页 |
2.1 改良型 A~2/O 工艺的开发思路及流程设计 | 第24-25页 |
2.2 试验内容 | 第25-26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2.4 试验用水及接种污泥 | 第27-28页 |
2.4.1 试验用水及水质 | 第27-28页 |
2.4.2 接种污泥 | 第28页 |
2.5 试验运行参数 | 第28页 |
2.6 试验分析项目与仪器 | 第28-30页 |
2.6.1 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2.6.2 非常规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3 改良型 A~2/O 工艺对颗粒污泥培养的研究 | 第30-38页 |
3.1 SVI 及 MLSS 变化 | 第30-32页 |
3.2 污泥的形态变化及电镜扫描 | 第32-35页 |
3.2.1 污泥形态变化 | 第32-34页 |
3.2.2 电镜扫描 | 第34-35页 |
3.3 粒径及沉速 | 第35-37页 |
3.3.1 粒径分布 | 第35-36页 |
3.3.2 沉速分布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改良型 A~2/O 工艺去除污染物的研究 | 第38-49页 |
4.1 COD 去除效果 | 第38-39页 |
4.2 氮的去除效果 | 第39-45页 |
4.2.1 NH3-N 的去除 | 第39-42页 |
4.2.2 TN 的去除 | 第42-45页 |
4.3 除磷效果 | 第45-48页 |
4.3.1 磷的去除 | 第45-47页 |
4.3.2 聚磷菌 PHB 的染色观察 | 第47-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同步硝化反硝化研究 | 第49-54页 |
5.1 同步硝化反硝化理论及发展 | 第49-51页 |
5.1.1 宏观环境理论 | 第49页 |
5.1.2 微环境理论 | 第49-50页 |
5.1.3 微生物理论 | 第50页 |
5.1.4 同步硝化反硝化技术发展 | 第50-51页 |
5.2 同步硝化反硝化强化效果研究 | 第51-53页 |
5.2.1 SND 计算理论 | 第51-52页 |
5.2.2 SND 强化效果 | 第52-53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6 结论及建议 | 第54-56页 |
6.1 结论 | 第54-55页 |
6.2 建议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5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