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自然地理学论文--一般理论与方法论文--景观学、区域论论文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特征及开发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5页
    1.2 国内外旅游地质景观研究综述第15-19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1 旅游地质景观类型研究第16-17页
            1.2.2.2 旅游地质景观区划研究第17页
            1.2.2.3 旅游地质景观评价研究第17-18页
            1.2.2.4 旅游地质景观开发研究第18页
            1.2.2.5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研究现状第18-19页
        1.2.3 结论与评述第19页
    1.3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第19-21页
        1.3.1 选题背景第19-20页
        1.3.2 选题意义第20-21页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第21-23页
        1.4.1 研究思路第21页
        1.4.2 研究步骤与技术路线第21-23页
第二章 旅游地质景观的相关理论概述第23-26页
    2.1 景观第23-24页
    2.2 景观的类型第24页
    2.3 旅游景观的定义第24-25页
    2.4 旅游地质景观第25-26页
第三章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区域环境及开发概况第26-33页
    3.1 普洱市自然环境第26-28页
        3.1.1 地形地貌特征第26页
        3.1.2 气候与气象特征第26-27页
        3.1.3 水文特征第27页
        3.1.4 地质构造特征第27-28页
    3.2 普洱市社会经济环境第28-31页
        3.2.1 交通及经济概况第28-29页
        3.2.2 人文环境第29-30页
        3.2.3 旅游环境第30-31页
    3.3 普洱市旅游业发展现状第31-33页
第四章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类型第33-57页
    4.1 旅游地质景观分类一般原则第33页
    4.2 旅游地质景观分类依据及相应分类第33-34页
    4.3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类型第34-57页
        4.3.1 自然旅游地质景观第36-51页
            4.3.1.1 地球演化遗迹旅游地质景观第36-38页
            4.3.1.2 现代地表形态旅游地质景观第38-51页
        4.3.2 复合旅游地质景观第51-57页
            4.3.2.1 名山旅游地质景观第51-55页
            4.3.2.2 石质文化旅游地质景观第55-57页
第五章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评价第57-69页
    5.1 评价方法第57-58页
        5.1.1 定量评价方法第57页
            5.1.1.1 层次分析法第57页
            5.1.1.2 SPSS系统聚类方法第57页
        5.1.2 定性评价方法第57-58页
    5.2 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确立第58-69页
        5.2.1 评价指标第58页
        5.2.2 评价方法第58-66页
        5.2.3 评价结论第66-69页
第六章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区划第69-76页
    6.1 区划原则第69-70页
        6.1.1 区域性原则第69页
        6.1.2 地貌差异原则第69页
        6.1.3 特色景观类型原则第69页
        6.1.4 与行政区划协调原则第69-70页
    6.2 旅游地质景观区划第70-73页
        6.2.1 西南原生态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0-71页
        6.2.2 中部养生度假茶休闲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1页
        6.2.3 东南边境风光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1-72页
        6.2.4 北部生态名山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2页
        6.2.5 东部中山峡谷成矿带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2-73页
    6.3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特征第73-76页
        6.3.1 景观类型多样第73页
        6.3.2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具有明显的生态特色第73页
        6.3.3 每个景观区的特色景观类型不同,特色鲜明第73-76页
第七章 普洱市旅游地质景观开发第76-87页
    7.1 旅游地质景观开发策略第76-77页
    7.2 旅游功能层次第77页
    7.3 各景观区特色旅游产品第77-82页
        7.3.1 西南原生态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8页
        7.3.2 中部养生度假茶休闲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8-79页
        7.3.3 东南边境风光旅游地质景观区第79-80页
        7.3.4 北部生态名山旅游地质景观区第80-81页
        7.3.5 东部中山峡谷成矿带旅游地质景观区第81-82页
    7.4 旅游线路设计第82-87页
        7.4.1 地质科普科考、溶洞观光探险旅游线第82页
        7.4.2 澜沧江水上旅游线第82页
        7.4.3 普洱茶文化旅游线第82-83页
        7.4.4 边境风情旅游线第83页
        7.4.5 生态度假、观光旅游线第83-84页
        7.4.6 多民族文化旅游线第84页
        7.4.7 自驾游线第84页
        7.4.8 李仙江跨境旅游线第84-87页
第八章 结论第87-89页
致谢第89-90页
参考文献第90-94页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区域养老服务设施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例
下一篇:IGS分析中心轨道/钟差产品综合及网解模式动态精密单点定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