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的历史沿革与内涵界定 | 第10-18页 |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10-13页 |
(一)实践探索阶段(1991 年-2010 年) | 第10-11页 |
(二)司改确立阶段(2011 年-2012 年) | 第11-12页 |
(三)立法认可阶段(2012 年至今) | 第12-13页 |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界定 | 第13-18页 |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内涵 | 第13-14页 |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与一般民事检察建议的比较 | 第14-16页 |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与民事抗诉的比较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实践价值 | 第18-25页 |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运行状况的实证考察 | 第18-21页 |
(一)从数量来看 | 第19-20页 |
(二)从地位来看 | 第20-21页 |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实践价值 | 第21-25页 |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有助于检法两家的良性互动 | 第21页 |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有助于缓解上下级检察机关办理抗诉案件的“倒三角”矛盾 | 第21-23页 |
(三)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有助于节约司法资源 | 第23-24页 |
(四)民事再审检察建议有助于社会矛盾化解及权利的及时救济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5-32页 |
一、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存在的现实问题 | 第25-28页 |
(一)再审检察建议制度与法院审级制度存在矛盾 | 第25-26页 |
(二)制度的优越性和不可替代性不足 | 第26-28页 |
二、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一)立法规定不够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 第28页 |
(二)再审检察建议质量不高 | 第28-29页 |
(三)人民法院仍存在抵触情绪 | 第29-31页 |
(四)检法沟通协调不够、认识存在分歧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民事再审检察建议制度的完善 | 第32-42页 |
一、完善顶层设计,提升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可操作性 | 第32-33页 |
(一)明确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效力 | 第32-33页 |
(二)修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一律提交检委会讨论决定的程序规定 | 第33页 |
二、准确把握民事再审检察建议适用的案件范围 | 第33-37页 |
(一)不适宜由同级人民法院再审纠正的案件 | 第34页 |
(二)通过提请抗诉由上级人民法院纠正更为妥当的案件 | 第34-37页 |
三、健全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质量保障机制 | 第37-39页 |
(一)严把案件审查标准,提高法律文书质量 | 第37页 |
(二)规范司法理念,细化办案流程 | 第37-38页 |
(三)完善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备案程序 | 第38-39页 |
四、构建人民法院对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专门性审查机制 | 第39-40页 |
(一)明确再审检察建议的受理部门 | 第39页 |
(二)在法定期限内审查并回复再审检察建议 | 第39-40页 |
(三)设置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程序 | 第40页 |
五、强化民事再审检察建议的配合协作与外部保障机制 | 第40-42页 |
(一)加强法检之间的沟通协调,构建和谐有序的互动关系 | 第40-41页 |
(二)依托人大权力监督体系与监察体制改革,强化监督效果 | 第41页 |
(三)整合内部监督资源,发挥检察监督合力 | 第41-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