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模式网络借贷顾客满意度实证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 P2P 模式网络借贷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3.1 国内外 P2P 网络借贷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2 国内外 P2P 网络借贷评述 | 第15-17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顾客满意度研究理论和相关概念 | 第20-21页 |
2.2 顾客满意度研究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期望确认理论 | 第21页 |
2.2.2 顾客价值让渡理论 | 第21-22页 |
2.2.3 顾客需要理论 | 第22页 |
2.2.4 KANO 模型 | 第22-23页 |
2.3 顾客满意度指数理论模型 | 第23-26页 |
2.3.1 瑞典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23-24页 |
2.3.2 美国的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24-25页 |
2.3.3 欧洲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 第25-26页 |
2.3.4 国内顾客满意指数模型 | 第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P2P 网络借贷平台顾客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 第27-35页 |
3.1 结构方程及模型的相关概念 | 第27页 |
3.2 P2P 模式网络借贷顾客满意度模型的构建 | 第27-33页 |
3.2.1 潜变量的选取以及模型关系构建 | 第27-30页 |
3.2.2 观测变量的选取 | 第30-32页 |
3.2.3 潜在变量的选取 | 第32-33页 |
3.3 数据取得过程 | 第33-34页 |
3.3.1 问卷的设计 | 第33页 |
3.3.2 数据的搜集 | 第33-34页 |
3.3.3 调査程序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P2P—网络借贷顾客满意度实证研究 | 第35-59页 |
4.1 探索性分析和项目分析 | 第35页 |
4.2 数据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第35-40页 |
4.2.1 样本概况 | 第36-37页 |
4.2.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7-40页 |
4.3 客户特征的偏相关分析 | 第40-45页 |
4.3.1 性别与观测变量偏相关分析 | 第40页 |
4.3.2 年龄与观测变量偏相关分析 | 第40-41页 |
4.3.3 学历与观测变量的偏相关分析 | 第41-45页 |
4.3.4 收入与观测变量的偏相关分析 | 第45页 |
4.4 模型的评价与估计 | 第45-56页 |
4.4.1 拟合评价 | 第47-49页 |
4.4.2 模型的估计系数 | 第49-50页 |
4.4.3 潜在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50-53页 |
4.4.4 潜在变量和观测变量之间的关系 | 第53-56页 |
4.5 研究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4.6 对策建议 | 第57-5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附录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