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孙吴文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7-12页 |
一、选题的意义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7-8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第一章 孙吴文学概况 | 第12-17页 |
第一节 吴地文学历史背景源流 | 第12-13页 |
一、先秦时期的吴地 | 第12-13页 |
二、秦汉时期的吴地 | 第13页 |
三、孙吴时期的吴地 | 第13页 |
第二节 孙吴士人心态与议论之风 | 第13-17页 |
一、孙吴文士心态 | 第14页 |
二、议论之风与文学创作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孙吴文士构成及其文学活动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孙吴政权的文教建设 | 第17-20页 |
一、孙吴政权的文化政策 | 第17-19页 |
二、孙吴政权的教育政策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孙吴文学活动的传播 | 第20-28页 |
一、文学传授的普遍性 | 第20-22页 |
二、文学活动的频繁性 | 第22-28页 |
第三节 孙吴的文士构成及文学活动 | 第28-31页 |
一、南北士人的交流 | 第28-29页 |
二、中原人物品评的波及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孙吴文 | 第31-37页 |
第一节 本土文士 | 第31-33页 |
第二节 侨寓文士 | 第33-35页 |
第三节 陆机、陆云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孙吴诗、赋 | 第37-43页 |
第一节 孙吴诗 | 第37-39页 |
一、四言诗的承继 | 第37-38页 |
二、民谣的文人化创作:《尔汝歌》 | 第38-39页 |
第二节 孙吴体物赋 | 第39-43页 |
一、创作群体 | 第39-40页 |
二、体物赋穷形写貌的特点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