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抗震性能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钢骨混凝土结构简介 | 第11页 |
| 1.3 钢骨混凝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3.1 钢骨混凝土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3.2 钢骨混凝土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4 课题的引出 | 第14-15页 |
| 1.4.1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1.4.2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提出 | 第15页 |
| 1.5 本文研究意义、特点及内容 | 第15-16页 |
| 1.5.1 研究意义及特点 | 第15-16页 |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 | 第16页 |
| 1.6 创新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受力机理及设计原则 | 第18-26页 |
| 2.1 节点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 | 第18-19页 |
| 2.2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节点承载力设计 | 第19-25页 |
| 2.2.1 节点受力分析 | 第19-21页 |
| 2.2.2 我国梁柱节点承载力计算的研究 | 第21-22页 |
| 2.2.3 节点核心区抗剪承载力设计 | 第22-25页 |
| 2.2.4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构造要求 | 第25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试验设计 | 第26-37页 |
| 3.1 概述 | 第26页 |
| 3.2 试件设计 | 第26-27页 |
| 3.3 试件制作 | 第27-31页 |
| 3.3.1 预应力张拉 | 第30-31页 |
| 3.4 试件材料力学性能测试 | 第31-33页 |
| 3.5 测试内容及方法 | 第33-36页 |
| 3.5.1 测试内容 | 第33-34页 |
| 3.5.2 实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 第34-36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梁柱节点抗震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37-52页 |
| 4.1 节点裂缝发展与破坏 | 第37-41页 |
| 4.2 荷载—位移滞回曲线 | 第41-42页 |
| 4.3 骨架曲线 | 第42-43页 |
| 4.4 承载力与延性 | 第43-45页 |
| 4.5 节点耗能能力 | 第45-46页 |
| 4.6 承载力降低 | 第46-47页 |
| 4.7 节点刚度退化 | 第47-48页 |
| 4.8 节点应变分析 | 第48-50页 |
| 4.8.1 塑性铰区梁角钢应变 | 第48-49页 |
| 4.8.2 节点核心区交叉斜腹杆 | 第49页 |
| 4.8.3 节点核心区柱纵筋 | 第49页 |
| 4.8.4 节点核心区梁纵筋 | 第49-50页 |
| 4.8.5 预应力 | 第50页 |
| 4.9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 第五章 中节点恢复力模型建立 | 第52-58页 |
| 5.1 建立方法 | 第52页 |
| 5.1.1 刚度退化三线型模型 | 第52页 |
| 5.2 恢复力模型参数确定 | 第52-56页 |
| 5.2.1 骨架曲线模型 | 第53-54页 |
| 5.2.2 滞回规则 | 第54-56页 |
| 5.3 模型比较 | 第56-58页 |
| 第六章 桁架式钢骨混凝土梁柱节点有限元分析 | 第58-70页 |
| 6.1 概述 | 第58页 |
| 6.2 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 6.2.1 混凝土本构模型 | 第58-59页 |
| 6.2.2 钢材的本构模型 | 第59-60页 |
| 6.2.3 预应力筋本构模型 | 第60-61页 |
| 6.2.4 单元划分及相互作用 | 第61页 |
| 6.2.5 边界条件和荷载施加 | 第61-62页 |
| 6.3 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 6.3.1 应力分析 | 第62-65页 |
| 6.4 实验结果对比 | 第65-67页 |
| 6.4.1 骨架曲线对比 | 第65-67页 |
| 6.5 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69页 |
| 6.5.1 轴压比 | 第67-68页 |
| 6.5.2 节点核心区含钢量 | 第68页 |
| 6.5.3 预应力钢绞线 | 第68-69页 |
| 6.6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7.1 结论 | 第70页 |
| 7.2 展望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