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符《潜夫论》政治批判思想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导论 | 第10-13页 |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一、关于王符及其《潜夫论》的几个问题 | 第13-24页 |
| (一) 王符生卒年考证 | 第15-21页 |
| 1.王符生年推测 | 第15-19页 |
| 2.王符卒年推测 | 第19-21页 |
| (二) 《潜夫论》成书年代考证 | 第21-24页 |
| 二、《潜夫论》所见对选举之弊批判 | 第24-38页 |
| (一) 选举制度出现弊端的原因 | 第25-31页 |
| 1.察举制度固有的缺陷 | 第25-27页 |
| 2.经学世族、门生故吏对选官制度的渗透 | 第27-28页 |
| 3.宦官、外戚堵塞了士人的仕途 | 第28-29页 |
| 4.君子之危局 | 第29-31页 |
| (二) "国以贤兴" | 第31-32页 |
| (三) 举贤与考绩 | 第32-38页 |
| 1.举贤 | 第32-34页 |
| 2.考绩 | 第34-38页 |
| 三、重法论的再倡 | 第38-53页 |
| (一) 王符重法论的历史背景 | 第40-44页 |
| 1.进步的历史变异观 | 第40-41页 |
| 2.重法的现实原因 | 第41-44页 |
| (二) 《潜夫论》所反映王符重法论的特色 | 第44-47页 |
| 1.重法论掩盖下的刑德相辅 | 第44-45页 |
| 2.原心定罪 | 第45-47页 |
| (三) 《潜夫论》对赦免制度泛滥的批判 | 第47-53页 |
| 四、《潜夫论》所见王符对浮奢、交游之风的批判 | 第53-65页 |
| (一) 对交游中趋富阿贵的批判 | 第53-56页 |
| (二) 《潜夫论》中所见王符对奢侈之风之批判 | 第56-59页 |
| (三) 王符关于农业与工商业关系的探讨 | 第59-65页 |
| 五、《潜夫论》中所见对于边政的批判 | 第65-78页 |
| (一) 西羌边患的基本情况 | 第65-66页 |
| (二) 关于兵败原因 | 第66-69页 |
| (三) 驳斥徙边论 | 第69-74页 |
| 1."徙边"的基本情况 | 第69-70页 |
| 2.王符对"徙边"的批判 | 第70-72页 |
| 3.王符关于整饬西北边防的基本设想 | 第72-74页 |
| (四) 救边之方法 | 第74-78页 |
| 六、《潜夫论》所见王符政治批判思想形成原因 | 第78-85页 |
| (一) 时代之影响 | 第78-79页 |
| (二) 王符生活经历之影响 | 第79-85页 |
| 1.王符出身庶子,社会地位低微 | 第80页 |
| 2.交友多博学、正直之士 | 第80-82页 |
| 3.王符精通儒经,对于诸子之学也有涉及 | 第82-83页 |
| 4.游学京师的经历 | 第83-85页 |
| 七、余论 | 第85-94页 |
| (一) 王符《潜夫论》政治批判思想的基本评价 | 第85-90页 |
| 1."士志于道"的传承 | 第85-87页 |
| 2.以儒学为主,对先秦诸子之学的务实性吸收 | 第87-90页 |
| (二) 王符政治批判思想的历史地位 | 第90-94页 |
| 1.秦汉向魏晋思想过渡的重要环节 | 第90-92页 |
| 2."潜夫文化"的独特魅力 | 第92-94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编书籍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