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通史论文--研究、考订、评论论文

托马斯·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探析--以《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序言第8-14页
    (一)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8-11页
    (二) 研究状况第11-12页
    (三) 研究方法与要解决的问题第12-14页
一、巴菲尔德对游牧社会与中原王朝关系的阐述第14-30页
    (一) 游牧社会对中原王朝的战略第14-19页
        1. 外部边界战略第14-17页
        2. 内部边界战略第17-19页
    (二) 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战略第19-24页
        1. “厚往薄来”的朝贡体系第19-20页
        2. 和亲政策第20-21页
        3. 利用游牧力量寻求保护者第21-23页
        4. 军事打击解除边地威胁第23-24页
    (三) 中原王朝和北族王朝对待游牧社会的区别第24-30页
        1. 中原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第25-27页
        2. 中原王朝的边疆政策第27-28页
        3. 北族王朝的政治军事行动和边疆政策第28-30页
二、巴菲尔德对北族王朝在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中的作用的分析第30-55页
    (一) 元朝第30-37页
        1. 元朝兴起的条件第30-34页
        2. 入主中原第34-35页
        3. 政权巩固及其地位第35-37页
    (二) 清朝第37-55页
        1. 清朝兴起的条件第38-42页
        2. 入主中原第42-47页
        3. 政权巩固及其地位第47-55页
三、巴菲尔德“互为中心”论视角下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第55-60页
    (一) 游牧民族始终无法有效统一的原因第55-58页
        1. 草原高度自治的部落联盟方式第55-56页
        2. 部落体系内部的权利共享观念和相互斗争第56页
        3. 继承问题第56-58页
    (二) 入主中原并非游牧民族的初衷第58-60页
        1. 不具备统治中原的政治管理体制第58页
        2. 间接获取资源的目的第58-60页
四、对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的评价第60-62页
    (一) 巴菲尔德对中国边疆理论研究的贡献第60-61页
    (二) 巴菲尔德的中国边疆理论思想的局限性第61-62页
结语第62-63页
注释第63-67页
参考文献第67-71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第71-72页
致谢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宋东京寺院经济研究
下一篇:壬辰战争期间朝鲜对明辩诬问题研究--以“丁应泰弹劾朝鲜”事件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