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二)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三)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三)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我国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分析和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 第14-25页 |
一、 网络舆论的含义、特点和发展现状 | 第14-19页 |
(一) 网络舆论的含义 | 第14-15页 |
(二) 网络舆论的特点 | 第15-18页 |
(三) 我国网络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8-19页 |
二、 我国网络舆论的社会效应 | 第19-23页 |
(一) 我国网络舆论积极的社会效应 | 第19-20页 |
(二) 我国网络舆论消极的社会效应 | 第20-23页 |
三、 公共管理视角下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 第23-25页 |
第三章 我国网络舆论引导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 | 第25-30页 |
一、 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缺乏机制化 | 第25-26页 |
二、 媒体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的不足 | 第26-27页 |
三、 网络舆论监管的法治化不高 | 第27页 |
四、 网络舆论参与者的综合素养参差不齐 | 第27-30页 |
第四章 网络舆论引导中的对策建议 | 第30-46页 |
一、 我国网络舆论引导所遵循的原则 | 第30-32页 |
(一) 坚持公开原则 | 第30页 |
(二) 突出时间原则 | 第30-31页 |
(三) 维护对话原则 | 第31-32页 |
(四) 抓好预警原则 | 第32页 |
(五) 强调合法原则 | 第32页 |
二、 进一步完善网络舆论引导工作机制 | 第32-35页 |
(一) 加快网络舆论管理机构建设脚步 | 第32-33页 |
(二) 转变理念,重视舆情监测和预警 | 第33页 |
(三) 发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互动合力 | 第33-34页 |
(四) 提升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时效 | 第34-35页 |
三、 通过网络主流媒体建设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 第35-39页 |
(一) 加大对主流媒体扶持力度,打好网络舆论引导基础 | 第35-36页 |
(二) 注重网络主流媒体自身建设,增强社会公信力 | 第36-37页 |
(三) 改进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 第37-39页 |
四、 重视网络深度报道的舆论引导作用 | 第39-41页 |
(一) 搞好深度报道策划,巧妙引导舆论 | 第39-40页 |
(二) 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增强深度报道表现力 | 第40页 |
(三) 做好内容编排,将深度报道做深 | 第40-41页 |
五、 提升网络舆论监管的法治化程度 | 第41-43页 |
(一) 完善网络舆论监管的法律法规建设 | 第41页 |
(二) 提高公共管理机构的网络舆论监管法治化水平 | 第41-42页 |
(三) 引导公众的网络议论的道德规范和自觉守法意识 | 第42-43页 |
六、 全面提升网络舆论参与者的综合素养 | 第43-46页 |
(一) 全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道德素养 | 第43页 |
(二) 全面提高网络媒体从业者的职业能力 | 第43-44页 |
(三) 通过发展网络意见领袖扩大正面舆论引导的影响力 | 第44页 |
(四) 培养网民责任意识,提高网民媒介素养 | 第44-46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攻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