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基本概述 | 第9-14页 |
(一) 其人 | 第9-10页 |
(二) 其书 | 第10-12页 |
(三) 悲剧意识 | 第12-14页 |
二、悲剧类型 | 第14-24页 |
(一) 个体悲剧 | 第14-18页 |
(二) 社会悲剧 | 第18-23页 |
(三) 人性悲剧 | 第23-24页 |
三、形成原因 | 第24-30页 |
(一) 民族文化 | 第24-26页 |
(二) 时代特征 | 第26-28页 |
(三) 个体因素 | 第28-30页 |
四、审美阐释 | 第30-38页 |
(一) 客体对主体的优越性 | 第30-33页 |
(二) 审美期待与接受视野 | 第33-36页 |
(三) 复调狂欢诗学 | 第36-38页 |
五、启示 | 第38-42页 |
(一) 意义 | 第38-40页 |
(二) 影响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