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伊·德波景观拜物教理论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8-12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德波景观拜物教的理论渊源 | 第12-20页 |
一、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 | 第12-14页 |
(一) 商品——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逻辑起点 | 第12-13页 |
(二) 异化劳动——马克思拜物教理论的基础 | 第13-14页 |
二、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理性批判理论 | 第14-17页 |
(一) 技术理性的产生轨迹 | 第14-15页 |
(二) 技术理性的内涵 | 第15-17页 |
三、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 第17-20页 |
(一) 日常生活的异化批判 | 第17-18页 |
(二) 日常生活的现代性批判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德波景观拜物教理论剖析 | 第20-33页 |
一、景观拜物教的语义厘定 | 第20-24页 |
(一) 景观——颠倒再颠倒的表象世界 | 第20-22页 |
(二) 消费主义——景观拜物教的主导逻辑 | 第22-23页 |
(三) 视觉文化——景观拜物教的显著特征 | 第23-24页 |
二、景观拜物教的运行机制 | 第24-27页 |
(一) 媒介的制造与传播 | 第24-25页 |
(二) 闲暇时间的剥夺 | 第25-26页 |
(三) 趋同心理的建构 | 第26-27页 |
三、景观拜物教的批判与救赎 | 第27-33页 |
(一) 景观拜物教的批判 | 第28-30页 |
(二) 景观拜物教的救赎 | 第30-33页 |
第三章 德波景观拜物教理论后现代面向及当代启示 | 第33-43页 |
一、景观拜物教的后现代面向 | 第33-37页 |
(一) 畸变的符号拜物教 | 第33-35页 |
(二) 嬗变的媒体奇观 | 第35-36页 |
(三) 蜕变的视觉文化 | 第36-37页 |
二、景观拜物教的当代启示 | 第37-43页 |
(一) 我国存在景观拜物教的条件 | 第37-39页 |
(二) 景观拜物教对我国现实生活的影响 | 第39-40页 |
(三) 扬弃景观拜物教的可能途径 | 第40-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