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空间分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国外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1.2.2 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技术路径 | 第14-15页 |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5-17页 |
2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7页 |
2.2 可持续发展基础理论 | 第17-21页 |
2.2.1 人地系统理论 | 第17-18页 |
2.2.2 环境承载能力理论 | 第18页 |
2.2.3 生态经济平衡理论 | 第18页 |
2.2.4 环境资源价值理论 | 第18-19页 |
2.2.5 协衡发展理论 | 第19页 |
2.2.6 三种生产理论 | 第19页 |
2.2.7 陆地系统科学理论 | 第19-20页 |
2.2.8 资源诅咒理论 | 第20-21页 |
3 山西省区域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 第21-26页 |
3.1 区域格局 | 第21-22页 |
3.1.1 区域格局的地理和历史成因 | 第21页 |
3.1.2 四大区域 | 第21-22页 |
3.2 区域资源状况分析 | 第22页 |
3.3 区域发展特征 | 第22-24页 |
3.3.1 经济增长速度波动大 | 第22-23页 |
3.3.2 产业结构不合理 | 第23页 |
3.3.3 资源破坏与浪费严重 | 第23-24页 |
3.3.4 资源型经济占主导地位 | 第24页 |
3.3.5 经济快速发展 | 第24页 |
3.4 区域发展比较分析 | 第24-26页 |
3.4.1 经济发展速度比较 | 第24页 |
3.4.2 经济发展效益比较 | 第24-26页 |
4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 第26-44页 |
4.1 评价模型选择 | 第26-28页 |
4.1.1 主成分分析基本思想 | 第26页 |
4.1.2 主成分分析数学模型 | 第26-27页 |
4.1.3 主成分分析法实施步骤 | 第27-28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8-31页 |
4.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8-29页 |
4.2.2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 第29-31页 |
4.3 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证评价 | 第31-44页 |
4.3.1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纵向评价 | 第31-38页 |
4.3.2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横向评价 | 第38-44页 |
5 影响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空间分异的因素分析 | 第44-47页 |
5.1 可持续发展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45页 |
5.1.1 经济系统影响因素 | 第44页 |
5.1.2 社会系统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5.1.3 资源环境系统影响因素 | 第45页 |
5.2 空间分异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7页 |
5.2.1 地理环境 | 第45页 |
5.2.2 历史基础 | 第45-46页 |
5.2.3 区位条件 | 第46-47页 |
6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和对策 | 第47-52页 |
6.1 总体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对策 | 第47-48页 |
6.1.1 总体发展模式 | 第47页 |
6.1.2 发展路径选择 | 第47-48页 |
6.2 分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选择 | 第48-49页 |
6.2.1 晋北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8页 |
6.2.2 晋中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8页 |
6.2.3 晋南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8-49页 |
6.2.4 晋东南区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49页 |
6.3 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对策 | 第49-50页 |
6.3.1 优势延伸模式的对策 | 第49页 |
6.3.2 优势互补模式的对策 | 第49-50页 |
6.3.3 优势组合模式的对策 | 第50页 |
6.3.4 优势再造模式的对策 | 第50页 |
6.4 可持续社会发展的对策 | 第50-51页 |
6.4.1 建立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 第50页 |
6.4.2 建设城市可持续的交通体系 | 第50-51页 |
6.4.3 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 第51页 |
6.5 可持续资源环境发展对策 | 第51-52页 |
6.5.1 做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 第51页 |
6.5.2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 | 第51页 |
6.5.3 加强法律的完善 | 第51-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