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大定额灌溉水分有效性分析
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3-14页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页 |
1.2 大田耕作土壤水分运移特性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1.2.1 土壤水分基本理论研究与发展 | 第15-16页 |
1.2.2 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 第16-17页 |
1.2.3 SPAC系统中农田水分运动 | 第17-18页 |
1.2.4 田间灌溉水有效性分析 | 第18-19页 |
1.2.5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地面水灌溉区土壤水分运移特性的大田试验 | 第23-35页 |
2.1 汾河灌区基本条件概述 | 第23页 |
2.2 试验区气候条件 | 第23-25页 |
2.2.1 气温 | 第23-24页 |
2.2.2 降水 | 第24页 |
2.2.3 太阳辐射情况 | 第24-25页 |
2.3 试验区土壤条件 | 第25-30页 |
2.3.1 试验点布设 | 第25-26页 |
2.3.2 土壤基本物理性质 | 第26-27页 |
2.3.3 土壤其他性质 | 第27-30页 |
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 第30-32页 |
2.3.1 土壤含水量测定仪器 | 第30页 |
2.3.2 土壤污染物测定仪器 | 第30-31页 |
2.3.3 土壤养分测定仪器 | 第31页 |
2.3.5 其他仪器设备 | 第31-32页 |
2.4 试验方案与方法 | 第32-35页 |
2.4.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测定 | 第32-33页 |
2.4.2 土壤水分跟踪测量 | 第33-34页 |
2.4.3 地下水位跟踪测试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土壤水分的补充与消耗过程 | 第35-43页 |
3.1 土壤水分的补充过程 | 第35-40页 |
3.1.1 降水补充 | 第35-38页 |
3.1.2 灌溉补充 | 第38-40页 |
3.1.3 地下水补充 | 第40页 |
3.2 土壤水分的消耗过程 | 第40-43页 |
第四章 土壤水分动态分析及与地下水之间的定量关系 | 第43-59页 |
4.1 各试验点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 第43-53页 |
4.1.1 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 第43-49页 |
4.1.2 土壤分层水分动态分析 | 第49-52页 |
4.1.3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3页 |
4.2 各试验点地下水位变化特征 | 第53-55页 |
4.3 土壤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定量关系 | 第55-59页 |
4.3.1 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机理 | 第55-56页 |
4.3.2 土壤水与地下水的定量关系 | 第56-59页 |
第五章 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大定额灌溉的有效性 | 第59-63页 |
5.1 灌区大定额灌水现状 | 第59页 |
5.2 大定额灌溉的有效性分析 | 第59-63页 |
5.2.1 农田水量平衡公式 | 第60-61页 |
5.2.2 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 | 第61-63页 |
第六章 特殊水文地质条件下土壤剖面养分含量分析 | 第63-69页 |
6.1 土壤分层养分分布特征 | 第63-67页 |
6.1.1 有机质分布特征 | 第63-64页 |
6.1.2 硝态氮、铵态氮垂直分布特征 | 第64-66页 |
6.1.3 全磷、全钾垂直分布特征 | 第66-67页 |
6.2 不同灌溉方式条件下土壤养分含量比较 | 第67-68页 |
6.3 各养分之间相关性分析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7.1 结论 | 第69-70页 |
7.2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