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一、导论 | 第10-15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三)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文献概况 | 第12页 |
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3.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4. 小结 | 第14-15页 |
二、我国产城融合发展历程 | 第15-20页 |
(一) 相关概念及内涵 | 第15-16页 |
1. 新型城镇化概念及其内涵 | 第15页 |
2. 产城融合概念及其内涵 | 第15-16页 |
(二) 我国城镇化发展历程 | 第16-17页 |
(三) 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1. 城镇化内涵认识不清 | 第17页 |
2. 产城分离现象突出 | 第17页 |
3. 城镇化水平不高 | 第17-18页 |
4. 城镇生态环境堪忧 | 第18页 |
(四) 产城融合: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理念与思路 | 第18页 |
(五) 产城融合发展的动因 | 第18-20页 |
1. 避免空城鬼城乱象丛生 | 第19页 |
2. 避免粗放无序发展 | 第19页 |
3. 避免城市和产业失衡局面出现 | 第19-20页 |
三、屯昌县产城融示范区现状分析 | 第20-27页 |
(一) 屯昌县基本情况 | 第20页 |
(二) 屯昌县推进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 第20-21页 |
(三) 发展思路 | 第21页 |
(四) 目标定位 | 第21-22页 |
1. “一城、一平台、一中心”:屯昌县产城融合示范区定位 | 第21-22页 |
2. 屯昌县产城融合示范区目标 | 第22页 |
(五) 屯昌县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主要做法 | 第22-27页 |
1. 基本概况 | 第22-24页 |
2. 规划引领,基础设施建设先行 | 第24-25页 |
3. 服务保障,政策体系保驾护航 | 第25-26页 |
4. 发展产业,调整结构夯实基础 | 第26-27页 |
四、屯昌县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一) 机械套用发展理念,产城融合定位虚空 | 第27页 |
(二) 招商引资存在短板,项目发展低端重复 | 第27-28页 |
(三) 规划制定不接地气,政策体系不够完善 | 第28页 |
(四) 新区建设驱动不足,城市功能相对弱化 | 第28页 |
(五) 政府主导局面依旧,经济指标量化政绩 | 第28页 |
(六) 任用机制存在缺陷,干部官员人浮于事 | 第28-29页 |
(七) 企业准入门槛较低,缺乏实干创新精神 | 第29-30页 |
五、屯昌县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问题成因 | 第30-34页 |
(一) 主观原因 | 第30-31页 |
1. 政府主导观念严重 | 第30页 |
2. 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 | 第30-31页 |
3. 民众思想固化僵硬 | 第31页 |
(二) 客观原因 | 第31-34页 |
1.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机构臃肿人员冗余 | 第31-32页 |
2. 文山会海流程办公,资金政策扶持缺位 | 第32页 |
3. 发展模式存在局限,实施路径缺乏弹性 | 第32-34页 |
六、其他地区产城融合经验和启示 | 第34-39页 |
(一) 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实践 | 第34页 |
(二) 佛山老城区产城融合实践 | 第34-35页 |
(三) 合肥市滨湖新区产城融合实践 | 第35-36页 |
(四) 固安县产城融合实践 | 第36-37页 |
(五) 产城融合实践经验与启示 | 第37-39页 |
1. 发挥规划前瞻作用 | 第37页 |
2. 注重政策资金扶持 | 第37页 |
3. 推动产业调整升级 | 第37-38页 |
4. 搭建高效管理体系 | 第38页 |
5. 提升城市综合功能 | 第38-39页 |
七、屯昌县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对策建议 | 第39-46页 |
(一) 加强政府架构建设 | 第39-40页 |
1. 推动绩效考核改革 | 第39页 |
2. 完善干部管理体系 | 第39页 |
3. 优化内设机构设置 | 第39-40页 |
(二) 塑造政府服务理念 | 第40-41页 |
1. 成立独立管理机构 | 第40页 |
2. 保障资金政策倾斜 | 第40页 |
3. 创新投资融资模式 | 第40-41页 |
4. 构建有限政府模式 | 第41页 |
(三)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 第41-42页 |
1. 主动参与城区改造建设 | 第41页 |
2. 探索合作共赢创新模式 | 第41-42页 |
3. 关注社会民生发展问题 | 第42页 |
(四)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 第42-43页 |
1. 推进产业联动 | 第42页 |
2. 推动企业集群 | 第42-43页 |
3. 推行技术创新 | 第43页 |
(五) 实施人才安居工程 | 第43-44页 |
1. 强化安居吸引 | 第43页 |
2. 营造乐业环境 | 第43-44页 |
(六) 大力推进民生工程 | 第44页 |
1. 注重教育提素质 | 第44页 |
2. 鼓励参与汇民智 | 第44页 |
(七) 打造绿色共享城区 | 第44-46页 |
1. 精准确定区域特色定位 | 第44-45页 |
2. 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 | 第45页 |
3. 发挥文化振兴计划优势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附录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