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与转型诉求 | 第13-15页 |
1.1.2 城市中旅游资源保护引起重视 | 第15页 |
1.1.3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的双重使命 | 第15页 |
1.2 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5-17页 |
1.2.1 畸形城乡发展导致城中村公共空间衰落 | 第16-17页 |
1.2.2 失衡规划引发城中村公共空间活力缺失 | 第17页 |
1.2.3 旅游开发过程中忽视村民的“主体性” | 第17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辨析 | 第17-22页 |
1.3.1 旅游片区 | 第18页 |
1.3.2 城中村 | 第18-19页 |
1.3.3 公共空间 | 第19-20页 |
1.3.4 景观 | 第20-22页 |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 第22-23页 |
1.4.1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4.3 创新点 | 第23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6页 |
1.6.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6.2 研究框架 | 第25-26页 |
第2章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研究述评 | 第26-38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33页 |
2.1.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第26-27页 |
2.1.2 国内外相关实践借鉴 | 第27-33页 |
2.2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形成发展阶段 | 第33-34页 |
2.2.1 原农村聚落阶段 | 第33-34页 |
2.2.2 城中村成长阶段 | 第34页 |
2.2.3 城中村成熟阶段 | 第34页 |
2.3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类型对比分析 | 第34-35页 |
2.3.1 生态景观保护型 | 第35页 |
2.3.2 历史文化延续型 | 第35页 |
2.4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特征 | 第35-36页 |
2.4.1 不可或缺,综合性强 | 第35-36页 |
2.4.2 富有层次,形态多样 | 第36页 |
2.4.3 标识性强,手法多样 | 第36页 |
2.5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现状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分析 | 第38-66页 |
3.1 旅游对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影响与要求 | 第38-43页 |
3.1.1 旅游类型 | 第38-39页 |
3.1.2 旅游片区类型 | 第39-40页 |
3.1.3 旅游类型及旅游片区类型对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的影响 | 第40-41页 |
3.1.4 旅游发展趋势对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要求 | 第41-42页 |
3.1.5 旅游活动设施需求对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的要求 | 第42-43页 |
3.2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要素 | 第43-49页 |
3.2.1 自然要素 | 第43-46页 |
3.2.2 人工要素 | 第46-48页 |
3.2.3 其他景观要素 | 第48-49页 |
3.3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主要类型 | 第49-54页 |
3.3.1 入口空间 | 第50-51页 |
3.3.2 街巷空间 | 第51-52页 |
3.3.3 集市空间 | 第52页 |
3.3.4 庙会空间 | 第52-53页 |
3.3.5 广场空间 | 第53-54页 |
3.3.6 滨水空间 | 第54页 |
3.4 不同层面景观优化解析 | 第54-65页 |
3.4.1 旅游片区层面 | 第54-56页 |
3.4.2 村庄自身层面 | 第56-59页 |
3.4.3 公共空间层面 | 第59-61页 |
3.4.4 公共空间景观系统重塑 | 第61-6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4章 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研究 | 第66-85页 |
4.1 公共空间景观关键要素提升 | 第66-68页 |
4.1.1 植物景观提升 | 第66页 |
4.1.2 水体景观提升 | 第66-67页 |
4.1.3 建筑景观提升 | 第67页 |
4.1.4 景观设施提升 | 第67-68页 |
4.2 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内容及方法 | 第68-78页 |
4.2.1 入口空间景观 | 第68-71页 |
4.2.2 街巷空间景观 | 第71-73页 |
4.2.3 广场空间景观 | 第73-75页 |
4.2.4 游览空间景观 | 第75-77页 |
4.2.5 滨水空间景观 | 第77-78页 |
4.3 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 第78-81页 |
4.3.1 构建公共空间景观骨架 | 第78-79页 |
4.3.2 延续公共空间景观特色 | 第79-80页 |
4.3.3 疏通公共空间步行系统 | 第80-81页 |
4.4 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路径 | 第81-84页 |
4.4.1 实地调研 | 第81-82页 |
4.4.2 构思分析 | 第82页 |
4.4.3 优化设计 | 第82-83页 |
4.4.4 后续完善 | 第83-8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5章 河北省峰峰郭庄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 | 第85-112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85-92页 |
5.1.1 区域背景分析 | 第85-86页 |
5.1.2 景观现状概述 | 第86-92页 |
5.2 设计构思 | 第92-97页 |
5.2.1 优化思路 | 第92页 |
5.2.2 设计目标 | 第92页 |
5.2.3 不同层面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 第92-97页 |
5.3 郭庄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策略 | 第97-98页 |
5.3.1 设计结合自然 | 第97页 |
5.3.2 传承文脉肌理 | 第97页 |
5.3.3 构建景观格局 | 第97-98页 |
5.3.4 生活需求调查 | 第98页 |
5.4 郭庄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解析 | 第98-111页 |
5.4.1 总体功能布局 | 第98-99页 |
5.4.2 道路交通优化 | 第99-100页 |
5.4.3 景观要素提升 | 第100-103页 |
5.4.4 景观设计呈现 | 第103-11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结论 | 第112-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17页 |
附录 | 第117-123页 |
附录 1 | 第117-119页 |
附录 2 | 第119-123页 |
作者简介 | 第123-12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