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次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1页 |
1《福建文艺》“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的历史还原 | 第11-19页 |
1.1 “讨论”开展的背景——福建本土的异动 | 第11-14页 |
1.1.1 舒婷作品在闽的迅速传播 | 第11-12页 |
1.1.2 论争的星星之火 | 第12页 |
1.1.3 《福建文艺》的品格养成与新生机遇 | 第12-14页 |
1.2 《福建文艺》的出场 | 第14-19页 |
1.2.1 开展“讨论”的根源与动机 | 第14-15页 |
1.2.2 积极的筹备活动 | 第15-19页 |
2“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的论争事实 | 第19-32页 |
2.1 讨论的焦点问题及分歧 | 第19-21页 |
2.2 讨论的拓展深化 | 第21-25页 |
2.2.1 “编者按”中的意志呈现——从对舒婷诗歌的讨论到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 | 第21-22页 |
2.2.2 问题脉络中观点的深化和变异 | 第22-25页 |
2.3 “关于新诗创作问题的讨论”的阶段特点 | 第25-32页 |
2.3.1 “讨论”筹备阶段的超前性(1979 年底——1980 年 1 月) | 第25-26页 |
2.3.2 讨论初期的创新性、迅捷性和开放性(1980.2——1980.4) | 第26-27页 |
2.3.3 中期的冷静务实(1980.6——1981.3) | 第27-29页 |
2.3.4 政治阴云下渐行渐远(1981 年 3 月后) | 第29-32页 |
3 对《福建文艺》诗歌讨论的重新审视 | 第32-46页 |
3.1 “讨论”的特殊贡献 | 第32-35页 |
3.1.1 思想启蒙的先锋 | 第32页 |
3.1.2 文艺评论新风的引领者 | 第32-33页 |
3.1.3 舒婷研究的重要理论成果——“讨论”中文章的代表性 | 第33-34页 |
3.1.4 评论家的舞台 | 第34-35页 |
3.2 “朦胧诗”论争的策源地 | 第35-38页 |
3.2.1 南宁会议及后续论争的历史源头 | 第35-37页 |
3.2.2 《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的灵感来源和理论支撑 | 第37页 |
3.2.3 《崛起的诗群》传播的始作俑者 | 第37-38页 |
3.3 对舒婷的双重影响 | 第38-40页 |
3.3.1 舒婷背后的推手 | 第39页 |
3.3.2 对舒婷的负面影响 | 第39-40页 |
3.4 “讨论”的缺陷——讨论的政治语境 | 第40-46页 |
3.4.1 政治语汇的驳杂 | 第40-43页 |
3.4.2 支持中的暗影——从保护到保守 | 第43-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