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配电网评估现有方法与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6 研究边界条件 | 第16-17页 |
1.7 数据来源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配电网规划收益性分析指标 | 第19-31页 |
2.1 财务分析指标 | 第19-20页 |
2.2 最小电价差指标 | 第20-21页 |
2.3 配电网临界经济指标 | 第21-30页 |
2.3.1 单条线路临界经济电流指标 | 第21-27页 |
2.3.2 单条线路临界经济负载率指标 | 第27-29页 |
2.3.3 区域线路经济性指标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配电网规划收益性分析模型与方法 | 第31-38页 |
3.1 配电网 10kV 出线年平均电流的计算模型 | 第31-32页 |
3.1.1 利用 10kV 出线 8760 个点的电流计算年平均电流 | 第31-32页 |
3.1.2 根据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数和年最高负荷求年供电量 | 第32页 |
3.1.3 由 SCADA 查找 10kV 线路平均电流 | 第32页 |
3.2 配电网中分支电流的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3.2.1 等比例法计算模型 | 第32-33页 |
3.2.2 考虑负荷特性的计算模型 | 第33-34页 |
3.3 规划收益性分析方法 | 第34-37页 |
3.3.1 线路总体投资回收期计算 | 第34-35页 |
3.3.2 单个设备投资回收期计算 | 第35页 |
3.3.3 站点投资回收期计算 | 第35页 |
3.3.4 区域投资回收期计算 | 第35页 |
3.3.5 新增或改造方案的比较 | 第35-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典型站实例分析 | 第38-45页 |
4.1 潍坊站实例分析 | 第38-41页 |
4.1.1 潍坊站 2011 年现状分析 | 第38页 |
4.1.2 财务分析指标 | 第38-39页 |
4.1.3 最小电价差指标 | 第39-40页 |
4.1.4 临界经济指标 | 第40-41页 |
4.2 兰园站实例分析 | 第41-44页 |
4.2.1 兰园站 2011 年现状分析 | 第41页 |
4.2.2 财务分析指标 | 第41-42页 |
4.2.3 最小电价差指标 | 第42-43页 |
4.2.4 临界经济指标 | 第43-44页 |
4.3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经济性计算软件设计框架 | 第45-51页 |
5.1 基本要求概述 | 第45页 |
5.2 软件遵循标准简介 | 第45-48页 |
5.3 一个基于 VB 语言的软件案例 | 第48-49页 |
5.4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51-53页 |
附录 | 第53-68页 |
附表1 造价基本信息参数表 | 第53页 |
附表2 潍坊站 10kV 线路平均电流 | 第53-54页 |
附表3 兰园站 10kV 线路平均电流 | 第54页 |
附表4 潍坊站通过 8760 小时负荷数据积分得到的电量 | 第54-55页 |
附表5 兰园站通过 8760 小时负荷数据积分得到的电量 | 第55-56页 |
附表6 不同电价差下临界经济电流值 | 第56-57页 |
附表7 不同寿命对应各类型线路最小电价差(单位:元/kWh) | 第5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