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论文--精神病学论文--情感性精神病论文

双相障碍与重性抑郁障碍抑郁发作期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及其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相关性分析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英文缩略语第11-16页
第一部分:双相障碍及重性抑郁障碍抑郁发作期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的研究第16-46页
    1 前言第16-22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6-18页
        1.2 研究现状第18-22页
            1.2.1 BDD与MDD的ReHo研究第18-20页
            1.2.2 BDD与MDD的ALFF研究第20-21页
            1.2.3 既往研究总结与本研究设计第21-22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2-26页
        2.1 研究对象第22-23页
            2.1.1 入组标准第22页
            2.1.2 排除标准第22-23页
        2.2 资料收集与评定第23页
        2.3 磁共振检查方法第23页
        2.4 影像数据预处理第23-25页
            2.4.1 ReHo预处理第24页
            2.4.2 ALFF预处理第24页
            2.4.3 ReHo计算第24页
            2.4.4 ALFF计算第24-25页
        2.5 统计分析第25-26页
            2.5.1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信息分析第25页
            2.5.2 影像学资料分析第25-26页
    3 结果第26-35页
        3.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临床量表分析第26页
        3.2 BDD、MDD与HC三组间ReHo分析第26-30页
        3.3 BDD、MDD与HC三组间ALFF分析第30-35页
    4 讨论第35-45页
        4.1 BDD、MDD与HC比较的ReHo结果分析第35-38页
            4.1.1 BDD与HC存在差异的脑区第35-36页
            4.1.2 BDD与MDD存在差异的脑区第36-38页
        4.2 BDD、MDD与HC比较的ALFF结果分析第38-44页
            4.2.1 BDD、MDD与HC相比ALFF共同降低的脑区第38-39页
            4.2.2 仅MDD与HC相比ALFF降低的脑区第39-40页
            4.2.3 仅MDD与HC相比ALFF增高的脑区第40-43页
            4.2.4 BDD与MDD相比ALFF存在差异的脑区第43-44页
        4.3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第44-45页
    5 结论第45-46页
第二部分:双相障碍及重性抑郁障碍抑郁发作期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及低频振幅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第46-62页
    1 前言第46-4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49-52页
        2.1 研究对象第49页
        2.2 实验设备第49页
        2.3 标本采集与检测第49-50页
            2.3.1 标本采集第49页
            2.3.2 血浆BDNF水平检测第49-50页
        2.4 统计方法第50-52页
    3 结果第52-55页
        3.1 BDD、MDD、HC组三组间BDNF蛋白水平的ANOVA结果第52页
        3.2 BDD、MDD组ReHo、ALFF方法ANCOVA结果与BDNF的相关性第52页
        3.3 BDD、MDD组ReHo及ALFF与BDNF基于体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2-55页
            3.3.1 BDD组ReHo及ALFF与BDNF基于体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2页
            3.3.2 MDD组ReHo及ALFF与BDNF基于体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2-55页
    4 讨论第55-61页
        4.1 BDD、MDD与HC三组BDNF蛋白水平ANOVA结果第55页
        4.2 BDD、MDD与HC三组ReHo、ALFF算法ANCOVA差异脑区与BDNF相关性第55-56页
        4.3 BDD与MDD组ReHo、ALFF与BDNF基于体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6-59页
            4.3.1 BDD与MDD组ReHo与BDNF基于体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6页
            4.3.2 BDD与MDD组ALFF与BDNF基于体素的相关性分析第56-59页
        4.4 本研究的优势与局限性第59-61页
    5 结论第61-62页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9页
综述第79-97页
    参考文献第90-9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7-98页
致谢第98-100页
个人简历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PP/PS1双转基因小鼠脑白质形态学改变及MBP、MCT1-RNA表达异常的实验研究
下一篇:PTSD大鼠内侧前额皮质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LC3及p62/SQSTM1表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