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8-36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8-20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18-1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评述 | 第20-25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23-25页 |
第三节 城乡金融二元性研究的理论借鉴 | 第25-32页 |
一、二元经济理论 | 第25-27页 |
二、金融排斥理论 | 第27-28页 |
三、麦金农和肖的二元金融理论 | 第28-29页 |
四、金融二元性与经济二元性的关系 | 第29-32页 |
第四节 研究目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32-36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32页 |
二、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32-33页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33-34页 |
四、创新点和不足 | 第34-36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的现状与特点 | 第36-56页 |
第一节 城乡金融二元性的概念与释义 | 第36-39页 |
一、城市与乡村 | 第36-37页 |
二、城乡金融二元性 | 第37-39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强度分析 | 第39-49页 |
一、城乡金融资产规模差异 | 第39-45页 |
二、城乡经济金融化水平差异 | 第45-47页 |
三、城乡金融效率差异 | 第47-49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的特点 | 第49-56页 |
一、民族地区城乡金融资产总量差异小于其他地区 | 第49-51页 |
二、城乡金融二元性集中体现于经济金融化水平差异 | 第51-53页 |
三、新疆城乡金融效率差异与民族地区的非一致性 | 第53-56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的内生成因分析 | 第56-64页 |
第一节 城乡金融二元性内生于经济二元性 | 第56-61页 |
一、民族地区商品经济历史基础薄弱 | 第56-57页 |
二、经济增长差异导致城乡金融二元性 | 第57-59页 |
三、经济结构差异因素 | 第59-60页 |
四、城市倾斜的投资策略导致金融资源城乡分配不均衡 | 第60-61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的产业特征因素 | 第61-64页 |
一、民族地区的传统农业特征 | 第61页 |
二、传统农业弱质性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 | 第61-63页 |
三、产业特征差异导致信贷资金向城市流动 | 第63-64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的外生成因分析 | 第64-77页 |
第一节 国家宏观金融制度强化了城乡金融二元性 | 第64-68页 |
一、金融干预失衡加剧了城乡金融二元性 | 第64-65页 |
二、农村金融市场进入管制导致垄断低效率 | 第65页 |
三、政策性金融定位偏差弱化支农效果 | 第65-66页 |
四、民间金融缺乏有效规范制约农村金融发展 | 第66-67页 |
五、城市导向的金融利率管制 | 第67-68页 |
第二节 金融机构的微观制度设计引致农村金融供给不足 | 第68-72页 |
一、农村金融产品与民族地区需求脱节 | 第68-69页 |
二、严格的评估标准对农村经济主体形成进入障碍 | 第69-70页 |
三、复杂的信贷程序与农村金融排斥 | 第70页 |
四、农村信用社的非农化与信贷资源错配 | 第70-71页 |
五、邮储银行资金回流作用乏力 | 第71-72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的区位因素 | 第72-73页 |
一、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下的农村金融排斥 | 第72-73页 |
二、金融机构的地理可及性影响农村金融需求 | 第73页 |
第四节 民族地区文化观念差异影响城乡金融二元性 | 第73-77页 |
一、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与农村金融排斥 | 第73-74页 |
二、金融意识淡薄阻碍农村金融发展 | 第74-75页 |
三、信用环境不良增加了农村金融交易成本 | 第75-77页 |
第五章 治理民族地区城乡金融二元性的对策 | 第77-87页 |
第一节 树立系统思维,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 第77-79页 |
一、弱化城乡金融二元性的总体思路 | 第77-78页 |
二、建立城乡联通机制,统筹城乡金融发展 | 第78-79页 |
第二节 以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缩小城乡金融发展差异 | 第79-81页 |
一、加快发展民族地区农村经济,夯实农村金融发展基础 | 第79-80页 |
二、发展现代化农业,缩小城乡产业特征差异 | 第80-81页 |
第三节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优化城乡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81-87页 |
一、适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机制 | 第81-82页 |
二、明确政策性金融定位,加强支农职能发挥 | 第82-83页 |
三、合理引导农村非正规金融有序发展 | 第83-84页 |
四、进一步放松农村金融利率管制 | 第84页 |
五、金融机构提供差别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 第84-85页 |
六、加强社会信用和文化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