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缩略语表 | 第7-12页 |
第一章 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 第12-40页 |
1 口蹄疫的历史及分布 | 第12-13页 |
2 口蹄疫的危害 | 第13-14页 |
3 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3.1 传统疫苗现状 | 第14-16页 |
3.2 口蹄疫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进展 | 第16-26页 |
3.2.1 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 | 第17-18页 |
3.2.2 病毒活载体疫苗 | 第18-20页 |
3.2.3 基因缺失疫苗 | 第20-21页 |
3.2.4 合成肽疫苗 | 第21-22页 |
3.2.5 核酸疫苗 | 第22-23页 |
3.2.6 病毒样颗粒疫苗 | 第23页 |
3.2.7 表位疫苗 | 第23-25页 |
3.2.8 标记疫苗 | 第25-26页 |
4 基因工程疫苗生产工艺 | 第26-38页 |
4.1 高密度发酵工艺 | 第26-33页 |
4.1.1 培养基 | 第27-29页 |
4.1.2 pH值 | 第29页 |
4.1.3 温度 | 第29-30页 |
4.1.4 溶解氧 | 第30页 |
4.1.5 诱导条件 | 第30-31页 |
4.1.6 接种量 | 第31页 |
4.1.7 补料 | 第31-33页 |
4.2 蛋白质纯化 | 第33-38页 |
4.2.1 细菌的收集 | 第34-36页 |
4.2.2 包涵体的分离 | 第36页 |
4.2.3 包涵体的溶解 | 第36-37页 |
4.2.4 纯化 | 第37页 |
4.2.5 复性 | 第37-38页 |
5 研究展望 | 第38-40页 |
第二章 猪口蹄疫O型复合表位蛋白菌种的鉴定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 第40-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5页 |
1.1 材料 | 第41-42页 |
1.1.1 菌种 | 第41页 |
1.1.2 试剂 | 第41页 |
1.1.3 仪器与设备 | 第41-42页 |
1.1.4 溶液的配制 | 第42页 |
1.2 方法 | 第42-45页 |
1.2.1 BL21-FMDV-B4的鉴定 | 第43-44页 |
1.2.2 细菌的培养 | 第44页 |
1.2.3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2 结果 | 第45-54页 |
2.1 BL21-FMDV-B4的鉴定 | 第45-47页 |
2.1.1 BL21-FMDV-B4形态鉴定 | 第45-46页 |
2.1.2 BL21-FMDV-B4酶切鉴定 | 第46页 |
2.1.3 BL21-FMDV-B4蛋白表达、Westernblot鉴定 | 第46-47页 |
2.2 BL21-FMDV-B4生长曲线 | 第47-48页 |
2.3 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48-50页 |
2.3.1 IPTG诱导时机的优化 | 第48页 |
2.3.2 IPTG诱导时间的优化 | 第48-49页 |
2.3.3 IPTG诱导温度的优化 | 第49-50页 |
2.4 培养基的优化 | 第50-51页 |
2.4.1 起始培养基中磷酸盐浓度的优化 | 第50页 |
2.4.2 微量元素混合溶液用量的确定 | 第50-51页 |
2.5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1-54页 |
2.5.1 接种量的优化 | 第51-52页 |
2.5.2 培养基初始pH值的优化 | 第52页 |
2.5.3 装液量的优化 | 第52-53页 |
2.5.4 补料条件的优化 | 第53-54页 |
2.5.5 流加甘油对菌体生长的影响 | 第54页 |
3 讨论 | 第54-58页 |
第三章 猪口蹄疫O型复合表位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检验 | 第58-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8页 |
1.1 材料 | 第58-61页 |
1.1.1 菌种 | 第58-59页 |
1.1.2 试剂 | 第59页 |
1.1.3 仪器与设备 | 第59页 |
1.1.4 溶液的配制 | 第59-61页 |
1.2 方法 | 第61-68页 |
1.2.1 菌体的收集 | 第61页 |
1.2.2 菌体的洗涤 | 第61-62页 |
1.2.3 菌体的破碎 | 第62页 |
1.2.4 包涵体的清洗 | 第62页 |
1.2.5 包涵体的溶解 | 第62-63页 |
1.2.6 B4蛋白的亲和层析纯化 | 第63页 |
1.2.7 B4蛋白的复性 | 第63-64页 |
1.2.8 B4蛋白的除盐与浓缩 | 第64-65页 |
1.2.9 B4蛋白的无菌检验 | 第65页 |
1.2.10 B4蛋白的浓度检验 | 第65-66页 |
1.2.11 B4蛋白的纯度检验 | 第66页 |
1.2.12 B4蛋白的内毒素检验 | 第66-67页 |
1.2.13 B4蛋白的活性检测 | 第67-68页 |
1.2.14 B4蛋白的Westernblot检验 | 第68页 |
2 结果 | 第68-75页 |
2.1 菌体的破碎结果 | 第68页 |
2.2 不同浓度咪唑洗涤结果 | 第68-70页 |
2.3 不同条件复性结果 | 第70-71页 |
2.4 B4蛋白无菌、浓度检验结果 | 第71页 |
2.5 B4蛋白的纯度检验 | 第71-72页 |
2.6 B4蛋白内毒素检验 | 第72-73页 |
2.7 B4蛋白活性检验 | 第73页 |
2.8 B4蛋白的WesternBlot检验 | 第73-75页 |
3 讨论 | 第75-78页 |
第四章 BL21-FMDV-B4抗原不同佐剂乳化配比及效力试验 | 第78-9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82页 |
1.1 材料 | 第78-79页 |
1.1.1 毒种及抗原 | 第79页 |
1.1.2 试剂 | 第79页 |
1.1.3 实验动物 | 第79页 |
1.1.4 仪器与设备 | 第79页 |
1.2 方法 | 第79-82页 |
1.2.1 水相和油相配制比例 | 第79-80页 |
1.2.2 疫苗乳化 | 第80页 |
1.2.3 物理性状检验 | 第80-81页 |
1.2.4 不同油佐剂乳化效力对比 | 第81页 |
1.2.5 疫苗乳化 | 第81页 |
1.2.6 效力检验 | 第81-82页 |
1.2.7 血清抗体的制备 | 第82页 |
1.2.8 O型口蹄疫抗体液相阻断ELISA检测 | 第82页 |
2 结果 | 第82-89页 |
2.1 水相和油相不同配比物理性状检验结果 | 第82-87页 |
2.1.1 外观 | 第83页 |
2.1.2 剂型 | 第83页 |
2.1.3 稳定性 | 第83页 |
2.1.4 黏度 | 第83-87页 |
2.2 不同油佐剂效力对比 | 第87-89页 |
2.2.1 疫苗攻毒结果 | 第87页 |
2.2.2 抗体检测结果 | 第87-89页 |
3 讨论 | 第89-92页 |
全文结论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5页 |
导师简介 | 第105-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