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煤化学及煤的加工利用论文--煤的性质与测定论文

煤表面微结构特征与电磁辐射机理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1 引言第14-26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1 煤岩微结构特征研究现状第16-20页
        1.2.2 煤岩表面电性特征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3 煤岩电磁辐射微观机理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第23-24页
    1.4 本文研究内容第24-25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5-26页
2 煤表面微结构特征第26-58页
    2.1 实验煤样第26-28页
    2.2 煤表面物理结构特征第28-44页
        2.2.1 煤表面微观结构SEM分析第29-31页
        2.2.2 煤表面孔隙结构分析第31-41页
        2.2.3 煤表面孔隙分形特征第41-44页
    2.3 煤表面化学结构特征第44-54页
        2.3.1 煤的红外光谱表征第44-49页
        2.3.2 煤的拉曼光谱表征第49-54页
    2.4 不同煤样表面基团分布规律第54-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8页
3 煤表面弱电性实验研究第58-88页
    3.1 实验系统组成及原理第58-66页
        3.1.1 实验系统组成第58-60页
        3.1.2 实验测试原理第60-61页
        3.1.3 煤表面电性参数确定第61-66页
    3.2 煤样制备与实验方案第66-69页
        3.2.1 煤样制备第66-67页
        3.2.2 实验方案第67-69页
    3.3 煤的表面形貌特性第69-72页
    3.4 煤表面电势特性第72-77页
        3.4.1 煤表面电势分布图第72-75页
        3.4.2 不同煤样表面电势特性第75-77页
    3.5 煤的表面电荷分布规律第77-86页
        3.5.1 煤表面相位图第77-81页
        3.5.2 煤表面电荷分布规律第81-86页
    3.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4 煤表面弱电性影响因素研究第88-106页
    4.1 煤组分对表面弱电性影响第88-92页
        4.1.1 组分对煤表面电势的影响第88-90页
        4.1.2 组分对煤表面电荷密度的影响第90-92页
    4.2 煤表面物理微结构对表面弱电性影响第92-95页
    4.3 煤表面化学微结构对表面弱电性影响第95-104页
        4.3.1 红外结构参数的影响第95-98页
        4.3.2 拉曼结构参数的影响第98-100页
        4.3.3 煤表面电性分子模拟第100-103页
        4.3.4 煤表面化学微结构的影响机理总结第103-104页
    4.4 本章小结第104-106页
5 煤表面基团电性特征及电磁辐射产生机理第106-142页
    5.1 煤中潜在带电基团特征第106-111页
        5.1.1 煤中极性基团第106-109页
        5.1.2 煤中芳香结构及桥键第109-111页
    5.2 煤表面极性特征与极化电荷密度第111-121页
        5.2.1 煤大分子极化形式第111-114页
        5.2.2 煤表面偶极电势第114-116页
        5.2.3 煤分子间静电作用第116-119页
        5.2.4 煤体极化电荷密度第119-121页
    5.3 煤表面电荷产生机理第121-126页
        5.3.1 煤表面基团电负性第121-122页
        5.3.2 双电层理论第122-124页
        5.3.3 煤中的位错/晶界电势第124页
        5.3.4 煤表面空间电荷效应第124-126页
    5.4 煤表面基团与表面电性的量化关系第126-131页
        5.4.1 煤表面基团与电势均值的量化关系第126-128页
        5.4.2 基团电负性与总负电势的量化关系第128-131页
    5.5 煤表面电场强度估算及电磁辐射机理第131-139页
        5.5.1 不同孔隙尺度下的电场强度估算第131-134页
        5.5.2 电场强度估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对比分析第134-135页
        5.5.3 煤表面磁性第135-136页
        5.5.4 煤岩破坏电磁辐射机理第136-139页
    5.6 本章小结第139-14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142-146页
    6.1 主要结论第142-144页
    6.2 创新点第144页
    6.3 展望第144-146页
参考文献第146-164页
致谢第164-166页
作者简介第166-168页

论文共1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上下煤层同采影响下保留巷道围岩破坏机理与控制
下一篇:基于非平稳振动信号的综放工作面垮落煤岩识别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