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阶级结构与社会结构论文--民主党派及其活动论文

新形势下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第10-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20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3-14页
    1.2 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4-18页
    1.3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第18页
    1.4 论文的内容框架第18-19页
    1.5 论文的主要特点及创新之处第19-20页
第二章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基本理论第20-31页
    2.1 社会服务的概念第20-22页
    2.2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基本内容第22-26页
        2.2.1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定位过程第22-23页
        2.2.2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内涵第23-24页
        2.2.3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特点第24-26页
        2.2.4 民主党社会服务的主体和对象第26页
    2.3 社会服务工作在参政党职能中的作用第26-27页
        2.3.1 社会服务是参政议政的基础和载体第26-27页
        2.3.2 社会服务是社会阶层利益反映诉求的过程第27页
        2.3.3 社会服务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第27页
    2.4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对自身建设的促进作用第27-29页
        2.4.1 有利于提高成员的政治素养第28页
        2.4.2 有利于培养干部队伍第28-29页
        2.4.3 有助于成员转变作风第29页
        2.4.4 有利于组织发展第29页
    2.5 新形势下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第29-31页
        2.5.1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履行职能的客观要求第29-30页
        2.5.2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适应时代发展的战略需要第30页
        2.5.3 社会服务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平台第30-31页
第三章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基本实践第31-38页
    3.1 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经历的历史发展阶段第31-32页
        3.1.1 为“四化”服务阶段第31页
        3.1.2 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阶段第31-32页
        3.1.3 智力支边、科技扶贫阶段第32页
        3.1.4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阶段第32页
    3.2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成功做法第32-38页
        3.2.1 “毕节试验区”建设是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典范第33-34页
        3.2.2 致公党中央成功开展“致酉合作”第34-36页
        3.2.3 致公党山东省委“同心·致福书屋”社会服务活动第36页
        3.2.4 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的成功经验与启示第36-38页
第四章 当前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探讨第38-44页
    4.1 当前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形势和要求第38-39页
    4.2 当前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第39-41页
        4.2.1 社会服务内容趋同第39-40页
        4.2.2 社会服务区域发展不平衡第40页
        4.2.3 社会服务优势发挥不突出第40页
        4.2.4 社会服务品牌效应不明显第40-41页
        4.2.5 社会服务保障机制不完善第41页
        4.2.6 社会服务工作组织机构不健全第41页
    4.3 制约民主党派社会服务工作开展的原因分析第41-44页
        4.3.1 对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第41-42页
        4.3.2 高素质的社会服务人才队伍缺乏第42页
        4.3.3 社会服务理论研究工作缺位第42页
        4.3.4 社会服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第42-44页
第五章 民主党派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服务工作的对策性思考第44-50页
    5.1 民主党派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服务工作的思路第44-45页
        5.1.1 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第44页
        5.1.2 与参政议政职能相结合第44-45页
        5.1.3 坚持开拓创新第45页
        5.1.4 务求服务大众第45页
    5.2 民主党派做好新形势下社会服务工作的建议第45-50页
        5.2.1 围绕社会管理创新开展社会服务第45-46页
        5.2.2 围绕改善民生福祉开展社会服务第46页
        5.2.3 注重打造品牌服务第46页
        5.2.4 整合优势资源第46-47页
        5.2.5 构建人才保障机制第47页
        5.2.6 注重智力帮扶第47-48页
        5.2.7 着眼长效创新工作机制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致谢第54-5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优化研究
下一篇:国际“碳政治”博弈及中国对策研究